港口石油储备基地海上溢油风险评估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 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港口石油储备基地溢油风险评估内容 | 第16-22页 |
2.1 港口石油储备基地溢油事故分析 | 第16-17页 |
2.2 港口石油储备基地风险源识别 | 第17-18页 |
2.2.1 油罐风险源的识别 | 第17-18页 |
2.2.2 输油管道风险源的识别 | 第18页 |
2.2.3 油码头风险源的识别 | 第18页 |
2.3 溢油事故后果识别 | 第18-20页 |
2.3.1 溢油量 | 第19页 |
2.3.2 油品种类 | 第19页 |
2.3.3 敏感区 | 第19页 |
2.3.4 应急响应能力 | 第19-20页 |
2.4 国内事故调查统计 | 第20-22页 |
第3章 港口石油储备基地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第22-32页 |
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2-24页 |
3.1.1 模糊数学的基本理论 | 第22-23页 |
3.1.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3.2 港口石油储备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4-27页 |
3.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4-25页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5-27页 |
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7-30页 |
3.3.1 计算权重方法的选择 | 第27-28页 |
3.3.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28-30页 |
3.4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第30-32页 |
第4章 大连新港石油储备基地溢油风险综合评估分析 | 第32-46页 |
4.1 大连新港石油储备基地概况 | 第32-34页 |
4.1.1 海域简介 | 第32页 |
4.1.2 港区码头及油罐区 | 第32-34页 |
4.1.3 大连新港敏感区域 | 第34页 |
4.2 大连新港石油储备基地指标权重计算 | 第34-40页 |
4.2.1 溢油可能性指标权重计算 | 第34-39页 |
4.2.2 溢油危害后果指标权重计算 | 第39-40页 |
4.3 大连新港石油储备基地模糊综合评价 | 第40-46页 |
4.3.1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第40-42页 |
4.3.2 模糊综合评价 | 第42-46页 |
第5章 港口石油储备基地溢油风险量化研究 | 第46-59页 |
5.1 溢油风险概率分析方法 | 第46-54页 |
5.1.1 溢油风险概率直接计算法 | 第46-47页 |
5.1.2 溢油风险概率故障树分析法 | 第47-49页 |
5.1.3 储油罐基础概率计算 | 第49-51页 |
5.1.4 输油管道基础概率计算 | 第51-54页 |
5.2 溢油量计算 | 第54-59页 |
5.2.1 储油罐的溢油量 | 第55-57页 |
5.2.2 输油管道 | 第57-59页 |
第6章 港口石油储备基地溢油风险防范及应急措施 | 第59-68页 |
6.1 风险可接受水平分析 | 第59-61页 |
6.1.1 风险接受准则 | 第59-60页 |
6.1.2 风险矩阵 | 第60-61页 |
6.1.3 可接受水平分析 | 第61页 |
6.2 油罐溢油事故防范措施 | 第61-63页 |
6.2.1 改进油罐工艺装置 | 第61-62页 |
6.2.2 强化人的安全行为 | 第62页 |
6.2.3 加强油库安全设施 | 第62-63页 |
6.3 输油管道溢油事故防范措施 | 第63页 |
6.4 油码头溢油事故防范措施 | 第63-64页 |
6.4.1 确保装卸设备的完整性 | 第63-64页 |
6.4.2 提高油船靠泊作业的调度管理 | 第64页 |
6.4.3 完善装卸作业流程规范 | 第64页 |
6.5 港口溢油应急体系的建立 | 第64-68页 |
6.5.1 溢油事故应急计划 | 第65-66页 |
6.5.2 溢油事故应急组织 | 第66页 |
6.5.3 溢油事故应急技术 | 第66页 |
6.5.4 溢油事故应急设施 | 第66-67页 |
6.5.5 溢油事故外援机构 | 第67-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1. 结论 | 第68-69页 |
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