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9-12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9-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一、古籍文献 | 第12-13页 |
二、现当代专著 | 第13-15页 |
三、论文类 | 第15-17页 |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17-19页 |
一、研究理论 | 第17-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弘化寺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 第19-28页 |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位 | 第19-20页 |
一、地理位置 | 第19页 |
二、行政区位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人文环境与历史沿革 | 第20-28页 |
一、海东地区与汉藏边界 | 第20-22页 |
二、民和县和转导乡 | 第22-23页 |
三、“佐摩喀”与弘化寺 | 第23-28页 |
第三章 弘化寺源流及历史 | 第28-60页 |
第一节 大慈法王概述 | 第28-34页 |
一、大慈法王生平 | 第28-33页 |
二、法王圆寂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弘化寺建寺史 | 第34-41页 |
第三节 弘化寺发展史 | 第41-50页 |
一、明代发展史略 | 第41-45页 |
二、明代的弘化族 | 第45-47页 |
三、清代发展史略 | 第47-50页 |
第四节 弘化寺衰落史 | 第50-56页 |
一、弘化寺衰落肇因 | 第50-51页 |
二、弘化寺纳马制度与政教合一制度的终结 | 第51-55页 |
三、弘化寺浩劫 | 第55-56页 |
第五节 弘化寺活佛转世系统 | 第56-58页 |
一、第一世活佛米嘎藏丹却 | 第56页 |
二、第二世活佛米嘎藏丹增 | 第56-57页 |
三、第三世米嘎藏洛住坚措 | 第57-58页 |
第六节 弘化寺世袭国师/督纲系统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弘化寺现状研究 | 第60-86页 |
第一节 寺院现状 | 第60-65页 |
一、建筑现状 | 第60-62页 |
二、文物现状 | 第62-63页 |
三、佛事活动现状 | 第63-65页 |
第二节 弘化寺社区人员现状 | 第65-82页 |
一、弘化寺阿卡生存现状 | 第66-75页 |
二、汉传佛教僧人现状 | 第75-77页 |
三、弘化寺其他人员现状 | 第77-82页 |
第三节 弘化寺域内宗教信仰现状 | 第82-86页 |
一、弘化寺影响的主要区域 | 第82页 |
二、弘化寺的属寺 | 第82页 |
三、弘化寺域内的宗教信仰现状 | 第82-84页 |
四、现状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6-95页 |
第一节 弘化寺基本相关事实梳理 | 第86-91页 |
一、明廷“敕建”弘化寺是扩建而非创建 | 第86页 |
二、弘化寺是由汉族僧人传承的藏传佛教寺院 | 第86-87页 |
三、弘化寺是汉藏边界多元宗教信仰融合的体现 | 第87-88页 |
四、弘化寺的宗教上层具有“双轨制”传承体系的特点 | 第88-89页 |
五、弘化寺城堡与犏牛城是两座独立的城堡而非同一座城 | 第89-91页 |
第二节 弘化寺兴衰原因分析 | 第91-94页 |
一、弘化寺兴盛的原因 | 第91-92页 |
二、弘化寺衰落的原因 | 第92-94页 |
第三节 弘化寺理论启示——族群边界的文化叠加效应 | 第94-95页 |
附录一 弘化寺发展及复兴建议 | 第95-100页 |
一、打造民和佛教文化长廊,开拓发展空间 | 第95-97页 |
二、加强弘化寺内部管理,提升僧人综合素质 | 第97-98页 |
三、可尝试将弘化寺纳入知名寺院(如拉卜楞寺)的属寺体系 | 第98-99页 |
四、维系活佛转世制度,迎请藏族僧人驻锡 | 第99-100页 |
附录二 弘化寺大事记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