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张力—应天齐艺术实践个案分析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2 核心概念 | 第10-11页 |
1.3 主要内容及框架 | 第11-13页 |
第2章 西递的思考 | 第13-19页 |
2.1 艺术的分化和自律 | 第13-15页 |
2.2 形式主义的表达局限 | 第15-18页 |
2.3 结语:乌托邦话语与政治责任的对立 | 第18-19页 |
第3章 解构乌托邦 | 第19-24页 |
3.1 为什么要打破 | 第19-20页 |
3.2 作品深度分析 | 第20-22页 |
3.3 结语:单一指向与多重意义的过渡 | 第22-24页 |
第4章 重建文化抽象 | 第24-33页 |
4.1 寻找内化的模式 | 第24-25页 |
4.2 构建文化的形式 | 第25-31页 |
4.2.1 物象的粘合 | 第26-28页 |
4.2.2 形式的重生 | 第28-31页 |
4.3 结语:直接控诉到间接隐喻的表达 | 第31-33页 |
第5章 走向公众 | 第33-43页 |
5.1 开拓美学的生活场域 | 第33-34页 |
5.2 掘入纵向的环境现场 | 第34-41页 |
5.2.1 遗痕沧桑:以古城为艺术现场 | 第35-38页 |
5.2.2 捡砖计划:以公众为艺术主体 | 第38-41页 |
5.3 结语:从立法者到阐释者的合作 | 第41-4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