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应对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清代群体性事件概貌 | 第11-19页 |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分布特点 | 第11-15页 |
一、群体性事件的时间分布 | 第12-13页 |
二、群体性事件的地域分布特点 | 第13-15页 |
第二节 清代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与表现形式 | 第15-19页 |
一、直接与官府对抗的群体性事件 | 第16-17页 |
二、社会阶层间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 第17页 |
三、团体组织性对抗的群体性事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引发清代群体性事件的要素分析 | 第19-29页 |
第一节 制度不公引发社会矛盾 | 第19-24页 |
一、税制繁复和征税不均 | 第19-21页 |
二、耕地分配不公 | 第21-23页 |
三、禁海政策的影响 | 第23页 |
四、战乱因素的影响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地方官乱政激发民怨 | 第24-29页 |
一、施政、救灾不力 | 第24-25页 |
二、怠政惰政 | 第25-27页 |
三、腐败成风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清代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应对之策 | 第29-46页 |
第一节 立严法以预防与惩治民变 | 第29-36页 |
一、遏制与官府正面冲突的群体事件的立法 | 第29-31页 |
二、处置社会阶层间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立法 | 第31-32页 |
三、处罚团体组织性对抗的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立法 | 第32-33页 |
四、制定专项法律法规明确刑罚标准 | 第33-36页 |
第二节 剿抚兼施恩威并用 | 第36-40页 |
一、清剿镇压为主 | 第36-38页 |
二、强化儒家伦理教化 | 第38-39页 |
三、提倡乡规民约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加强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 第40-46页 |
一、整饬吏治 | 第40-42页 |
二、赋税制度的改革 | 第42-46页 |
结语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