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过劳死”的理论分析 | 第9-17页 |
1.1 “过劳死”的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1.1.1 “过劳死”社会医学角度的定义 | 第9页 |
1.1.2 “过劳死”法律角度的定义 | 第9-11页 |
1.1.3 本文对于“过劳死”概念的界定 | 第11页 |
1.2 “过劳死”法律性质的界定 | 第11-17页 |
1.2.1 工伤说 | 第11-13页 |
1.2.2 侵权说 | 第13-14页 |
1.2.3 工伤侵权竞合说 | 第14页 |
1.2.4 刑事制裁说 | 第14-15页 |
1.2.5 本文对于“过劳死”法律性质的界定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我国“过劳死”的现状及规制中的法律不足 | 第17-29页 |
2.1 我国“过劳死”的现状 | 第17-19页 |
2.2 “过劳死”规制中的法律不足 | 第19-29页 |
2.2.1 立法缺陷 | 第19-22页 |
2.2.2 执法及监管力度不足 | 第22-26页 |
2.2.3 法律救济的有限性 | 第26-27页 |
2.2.4 相关配套机制不完善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域外相关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29-34页 |
3.1 日本“过劳死”法律规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1页 |
3.1.1 日本“过劳死”工伤认定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0页 |
3.1.2 日本“过劳死”预防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31页 |
3.2 美国相关“过劳死”的法律规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4页 |
3.2.1 美国相关“过劳死”法律认定标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2页 |
3.2.2 美国劳动者维权保障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过劳死”法律规制的建议 | 第34-45页 |
4.1 立法上的完善 | 第34-37页 |
4.1.1 完善劳动基准立法 | 第34-35页 |
4.1.2 明确劳动工时与劳动定额 | 第35-36页 |
4.1.3 确定“过劳死”认定的一般条款 | 第36-37页 |
4.2 将“过劳死”纳入工伤认定 | 第37-41页 |
4.2.1 厘清“过劳死”的归责原则 | 第37-38页 |
4.2.2 界定“过劳死”的认定标准 | 第38-40页 |
4.2.3 明确“过劳死”的救济方式 | 第40-41页 |
4.3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 第41-45页 |
4.3.1 明晰劳动监管部门的权力 | 第41-42页 |
4.3.2 改变我国工会设置流于形式的现状 | 第42-43页 |
4.3.3 完善落实社会保障机制 | 第43页 |
4.3.4 完善落实职工休假与心理疏导制度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