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7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1.1 三峡消落带简介 | 第9页 |
1.1.2 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土壤变化 | 第9-10页 |
1.1.3 土壤微生物 | 第10-12页 |
1.1.4. 土壤微生物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1.5 三峡消落带的土地利用现状 | 第14页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5页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页 |
1.5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 第17-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2.1.1 研究区概况 | 第17页 |
2.1.2 样品采集 | 第17-18页 |
2.1.3 测定方法 | 第18页 |
2.1.4 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2.2 结果 | 第19-29页 |
2.2.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比较 | 第20-25页 |
2.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 | 第25-29页 |
2.2.4 土壤理化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页 |
2.3 讨论 | 第29-30页 |
2.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31-4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3.1.1 样品采集 | 第31页 |
3.1.2 土壤细菌多样性测定 | 第31-32页 |
3.1.3 限制性末端长度多态性分析 | 第32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3.2 结果 | 第32-41页 |
3.2.1 取样时间对消落带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第32-35页 |
3.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差异 | 第35-37页 |
3.2.3 三峡消落带细菌优势种群丰度差异 | 第37-39页 |
3.2.4 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 第39-41页 |
3.3 讨论 | 第41-43页 |
3.4 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45-5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4.1.1 样品采集 | 第45页 |
4.1.2 土壤真菌多样性测定 | 第45页 |
4.1.3 T-RFLP分析 | 第45-46页 |
4.1.4 数据处理 | 第46页 |
4.2 结果 | 第46-53页 |
4.2.1 采样时间对消落带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46-48页 |
4.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差异 | 第48-50页 |
4.2.3 三峡消落带真菌优势种群丰度差异 | 第50-51页 |
4.2.4 真菌群落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 | 第51-53页 |
4.3 讨论 | 第53-54页 |
4.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放线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55-6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5.1.1 样品采集 | 第55页 |
5.1.2 土壤放线菌多样性测定 | 第55-56页 |
5.1.3 T-RFLP分析 | 第56页 |
5.1.4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5.2 结果 | 第56-63页 |
5.2.1 采样时间对消落带土壤放线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56-58页 |
5.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放线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58-60页 |
5.2.3 三峡消落带放线菌优势种群丰度差异 | 第60-61页 |
5.2.4 放线菌群落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 第61-63页 |
5.3 讨论 | 第63-64页 |
5.4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页 |
6.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