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税法论文

我国特殊目的信托税收规制的优化路径--基于相关课税先决条件的法理解释与功能剖析

摘要第2-5页
abstract第5-7页
导言第10-14页
    一、文献综述第10-12页
    二、研究体系第12-13页
    三、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一章 我国特殊目的信托税收规制的基本现状及主要问题第14-26页
    第一节 特殊目的信托的法律界定以及基本功能第14-19页
        一、特殊目的信托的运用背景与概念说明第14-16页
        二、特殊目的信托的法律内涵与避税争议第16-18页
        三、特殊目的信托的主要功用与课税方法第18-19页
    第二节 我国特殊目的信托税收规制的基本现状第19-21页
        一、特殊目的信托构架之下的印花税规范第20页
        二、特殊目的信托构架之下的营业税规范第20-21页
        三、特殊目的信托构架之下的所得税规范第21页
    第三节 我国特殊目的信托税收规制的主要问题第21-26页
        一、受托机构受让基础资产的行为属性缺乏有效的分析第21-23页
        二、特殊目的信托主体纳税义务的依据缺乏合理的支撑第23-24页
        三、税收中性原则被优惠政策所取代而缺乏明确的体现第24页
        四、上述三个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其与课税要件的关系第24-26页
第二章 受托机构受让基础资产行为的法商复合分析与检讨第26-41页
    第一节 信托法视阈下的资产受让行为分析第26-34页
        一、现行立法中“委托给”的争议第26-28页
        二、信托法理中“所有权”的争议第28-32页
        三、特殊目的信托基本属性的争议第32-34页
    第二节 会计学视阈下的资产受让行为分析第34-37页
        一、会计准则关于资产转让的理解第34-35页
        二、资产组合可能导致的报表合并第35-36页
        三、保留次级权益情形的会计认定第36-37页
    第三节 资产受让行为税收规制的法律逻辑第37-41页
        一、对于“实质课税”原则的理解第37-38页
        二、对于“形式移转”概念的理解第38-39页
        三、资产转移税收规制的优化路径第39-41页
第三章 特殊目的信托主体纳税义务的法律考察与机制优化第41-49页
    第一节 特殊目的信托法律地位的具体考察第41-45页
        一、特殊目的信托与受托机构的混淆第41-43页
        二、特殊目的信托“法人资格”之惑第43-44页
        三、特殊目的信托人格化路径的考量第44-45页
    第二节 特殊目的信托营业税制的法律逻辑第45-49页
        一、信托导管理论的思维进路第45-46页
        二、人格独立与导管理论之辨第46-47页
        三、利息收入的营业税收归属第47-49页
第四章 税收中性原则语境之下的特殊目的信托税制的完善第49-55页
    第一节 金融领域的“税收中性”内涵第49-51页
        一、关于“税收中性”原则的机理第49-50页
        二、金融领域的税收“中性”需求第50-51页
    第二节 特殊目的信托税制的“中性化”第51-55页
        一、特殊目的信托印花税制的“中性化”第51页
        二、特殊目的信托营业税制的“中性化”第51-53页
        三、特殊目的信托所得税制的“中性化”第53-55页
结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0-61页
后记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树冠不同部位叶片结构与固碳释氧和增湿降温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修辞三诉诸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以《红高粱》译者葛浩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