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普通畜牧学论文--草地学、草原学论文

黄土丘陵区草地生态系统典型植物枯落物分解特征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8-32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9-31页
        1.2.1 枯落物的定义第19页
        1.2.2 枯落物分解的研究方法第19-21页
        1.2.3 枯落物分解过程研究第21-23页
        1.2.4 枯落物分解模型研究第23-25页
        1.2.5 影响枯落物分解的因素第25-29页
        1.2.6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第29-31页
    1.3 研究路线第31-32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32-45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32页
    2.2 研究内容第32-33页
        2.2.1 枯落物分解的动态变化特征第32页
        2.2.2 枯落物分解模型模拟及动态规律预测第32页
        2.2.3 枯落物基质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第32-33页
        2.2.4 枯落物基质质量对分解速率的影响第33页
        2.2.5 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动态变化第33页
        2.2.6 土壤质量对枯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第33页
    2.3 研究方法第33-44页
        2.3.1 试验设计第33-39页
        2.3.2 枯落物样品测定第39-44页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第44-45页
        2.4.1 枯落物失重率(Litter losing rate)第44页
        2.4.2 养分累计指数(NAI)第44-45页
第三章 枯落物初始基质质量第45-56页
    3.1 枯落物初始有机C含量第45-46页
        3.1.1 室内培养第45页
        3.1.2 野外模拟第45-46页
    3.2 枯落物初始全N含量第46-47页
        3.2.1 室内培养第46页
        3.2.2 野外模拟第46-47页
    3.3 枯落物初始全P含量第47-48页
        3.3.1 室内培养第47页
        3.3.2 野外模拟第47-48页
    3.4 枯落物初始纤维素含量第48-49页
        3.4.1 室内培养第48页
        3.4.2 野外模拟第48-49页
    3.5 枯落物初始木质素含量第49-50页
        3.5.1 室内培养第49页
        3.5.2 野外模拟第49-50页
    3.6 枯落物初始单宁含量第50-51页
        3.6.1 室内培养第50页
        3.6.2 野外模拟第50-51页
    3.7 枯落物初始化学计量学特征第51-54页
        3.7.1 室内培养第51-52页
        3.7.2 野外模拟第52-54页
    3.8 结果与讨论第54-55页
    3.9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基质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第56-89页
    4.1 枯落物有机C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第56-60页
        4.1.1 室内培养第56-57页
        4.1.2 野外模拟第57-60页
    4.2 枯落物全N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第60-64页
        4.2.1 室内培养第60-61页
        4.2.2 野外模拟第61-64页
    4.3 枯落物P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第64-68页
        4.3.1 室内培养第64-65页
        4.3.2 野外模拟第65-68页
    4.4 枯落物纤维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第68-73页
        4.4.1 室内培养第68-69页
        4.4.2 野外模拟第69-73页
    4.5 枯落物木质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第73-77页
        4.5.1 室内培养第73页
        4.5.2 野外模拟第73-77页
    4.6 枯落物单宁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第77-81页
        4.6.1 室内培养第77-78页
        4.6.2 野外模拟第78-81页
    4.7 枯落物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第81-83页
        4.7.1 室内培养第81-82页
        4.7.2 野外模拟第82-83页
    4.8 结果与讨论第83-87页
    4.9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五章 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第89-108页
    5.1 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特征第89-94页
        5.1.1 土壤有机碳第89-90页
        5.1.2 土壤氮素第90-92页
        5.1.3 土壤全磷第92页
        5.1.4 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第92-94页
    5.2 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第94-99页
        5.2.1 土壤微生物量碳第95-96页
        5.2.2 土壤微生物量氮第96-97页
        5.2.3 土壤微生物量磷第97页
        5.2.4 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学特征第97-99页
    5.3 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特征第99-104页
        5.3.1 土壤蔗糖酶第100-101页
        5.3.2 土壤脲酶第101页
        5.3.3 土壤碱性磷酸酶第101-102页
        5.3.4 土壤蛋白酶第102-103页
        5.3.5 土壤纤二糖酶第103-104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104-106页
    5.5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六章 枯落物基质质量的变化对分解速率的影响第108-135页
    6.1 枯落物初始基质质量对失重率的影响第108-110页
        6.1.1 室内培养第108-109页
        6.1.2 野外培养第109-110页
    6.2 枯落物初始化学计量学特征对失重率的影响第110-111页
        6.2.1 室内培养第110-111页
        6.2.2 野外培养第111页
    6.3 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物质组成的变化对失重率的影响第111-122页
        6.3.1 室内培养第111-117页
        6.3.2 野外模拟第117-122页
    6.4 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化学计量比对失重率的影响第122-133页
        6.4.1 室内培养第122-127页
        6.4.2 野外模拟第127-133页
    6.5 结果与讨论第133-134页
    6.6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第七章 枯落物分解动态变化特征第135-147页
    7.1 室内培养第135-139页
        7.1.1 干物质质量第135-137页
        7.1.2 失重率第137-139页
    7.2 野外模拟第139-141页
    7.3 环境因子对枯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第141-144页
        7.3.1 野外小区土壤温度和含水量资料第141-142页
        7.3.2 小流域气象资料第142-143页
        7.3.3 土壤环境因子对枯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第143页
        7.3.4 气候因子对枯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第143-144页
    7.4 结果与讨论第144-146页
    7.5 本章小结第146-147页
第八章 枯落物分解模型模拟及动态规律预测第147-162页
    8.1 室内培养第147-152页
        8.1.1 枯落物分解模型第147-150页
        8.1.2 枯落物分解动态预测第150-152页
    8.2 野外模拟第152-160页
        8.2.1 枯落物分解拟合函数的选择第152-155页
        8.2.2 基于Boltzmann函数建立枯落物分解模型第155-160页
    8.3 结果与讨论第160-161页
    8.4 本章小结第161-162页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第162-168页
    9.1 主要结论第162-165页
        9.1.1 枯落物基质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第162页
        9.1.2 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性质的变化特征第162-164页
        9.1.3 枯落物基质质量的变化对分解速率的影响第164页
        9.1.4 枯落物分解速率的动态变化特征第164页
        9.1.5 环境因子对枯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第164-165页
        9.1.6 枯落物分解过程模拟与预测第165页
    9.2 创新点第165-166页
    9.3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第166-168页
        9.3.1 存在问题第166-167页
        9.3.2 研究展望第167-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81页
致谢第181-183页
作者简介第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分形理论的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
下一篇:南昌市旅游地意象感知研究--基于虚拟社区的旅游凝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