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蔬菜园艺论文--白菜类论文--大白菜论文

大白菜橙色叶球和拟南芥黄色幼叶突变体形成的分子机理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一 文献综述第16-37页
    1.1 植物类胡萝卜素积累调控机理研究进展第16-23页
        1.1.1 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基因调控第16-19页
        1.1.2 光信号调控途径第19-20页
        1.1.3 调节基因调控第20-21页
        1.1.4 表观调节机制第21页
        1.1.5 类胡萝卜素的降解和转化第21-22页
        1.1.6 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存储途径第22-23页
    1.2 类胡萝卜素积累基因定位、克隆和功能分析相关技术研究进展第23-27页
        1.2.1 SSR和In Del标记第23-24页
        1.2.2 类胡萝卜素组分及基因表达分析研究进展第24-25页
        1.2.3 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功能的研究方法第25-26页
        1.2.4 转录组分析技术第26-27页
    1.3 橙色叶球大白菜类胡萝卜素积累的研究现状第27-28页
    1.4 核糖体蛋白起源、分类和作用第28-31页
        1.4.1 核糖体蛋白的起源、分类和组分第28-29页
        1.4.2 核糖体蛋白突变体对器官发育的影响第29-30页
        1.4.3 质体核糖体突变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第30页
        1.4.4 核糖体蛋白在胁迫反应中的作用第30-31页
    1.5 核糖体蛋白调控植物发育机理研究进展第31-36页
        1.5.1 核糖体蛋白调节植物发育模型第31-33页
        1.5.2 核糖体蛋白的修饰第33页
        1.5.3 上游因子调控核糖体蛋白基因的表达第33-34页
        1.5.4 uORFs调节生长素相关核糖体蛋白的表达第34页
        1.5.5 核糖体蛋白突变影响核糖体的生物合成第34-36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6-37页
二 材料与方法第37-44页
    2.1 材料第37页
        2.1.1 大白菜材料及作图群体构建第37页
        2.1.2 拟南芥材料及作图群体构建第37页
    2.2 方法第37-44页
        2.2.1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和分析第37-38页
        2.2.2 叶绿素提取及定量第38页
        2.2.3 分子标记开发第38页
        2.2.4 遗传连锁分析第38页
        2.2.5 候选基因的预测第38页
        2.2.6 候选基因正义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8-39页
        2.2.7 候选基因启动子GUS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9页
        2.2.8 GFP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9页
        2.2.9 拟南芥转化第39-40页
        2.2.10 基因表达水平检测第40-41页
        2.2.11 Western杂交第41-42页
        2.2.12 RNA-seq分析第42页
        2.2.13 Northern杂交第42页
        2.2.14 蛋白组学分析第42-44页
三 结果与分析第44-80页
    3.1 橙色叶球大白菜类胡萝卜素积累基因的图位克隆和功能分析第44-60页
        3.1.1 橙色叶球大白菜表型观察分析第44-45页
        3.1.2 橙色叶球的遗传规律分析第45-46页
        3.1.3 橙色叶球基因的粗定位第46-47页
        3.1.4 橙色叶球基因的精细定位第47-48页
        3.1.5 橙色叶球候选基因的确定第48-49页
        3.1.6 橙色叶球大白菜类胡萝卜素分析第49-51页
        3.1.7 BrCRITSO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51-52页
        3.1.8 大白菜橙色叶球功能标记的开发第52-53页
        3.1.9 BrCRITSO的进化分析第53-54页
        3.1.10 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54-56页
        3.1.11 Brcrtiso基因功能分析第56-57页
        3.1.12 橙色叶球大白菜转录组水平差异分析第57-60页
    3.2 拟南芥质体核糖体蛋白基因PRPS5的克隆与功能分析第60-80页
        3.2.1 拟南芥黄叶突变体表型观察分析第60-61页
        3.2.2 突变体中色素组分和含量分析第61-62页
        3.2.3 突变基因在发育中的作用分析第62-65页
        3.2.4 PRPS5基因克隆第65-66页
        3.2.5 表达水平分析第66页
        3.2.6 功能互补分析第66-67页
        3.2.7 PRPS5结构分析第67-68页
        3.2.8 PRPS5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68-69页
        3.2.9 叶绿体rRNA加工分析第69-72页
        3.2.10 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72页
        3.2.11 叶绿体相关蛋白的表达分析第72-73页
        3.2.12 基于iTRAQ的比较蛋白组学分析第73-80页
四 讨论第80-87页
    4.1 图位克隆基因需要注意的问题及一些新的认识第80页
    4.2 Brctiso中大的自然插入是导致橙色叶球的关键原因第80-81页
    4.3 BrCRITSO基因突变影响了一些特异的基因和进程第81-83页
    4.4 用于橙色叶球MAS的共显性新标记的开发及应用第83页
    4.5 PRPS5在叶绿体 16SrRNA加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83-84页
    4.6 prps5-1 中大量特异蛋白表达下调可能是导致突变表型的关键原因第84-85页
    4.7 PRPS5可能参与胁迫反应第85-87页
五 结论与展望第87-89页
    5.1 结论第87页
    5.2 创新点第87页
    5.3 展望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107页
附录第107-128页
缩略词第128-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作者简介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Contex-M3处理器的车载智能终端的研制
下一篇:无叶片风力发电静电雾化系统参数的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