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石油污染土壤中烷烃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15页
    1.1 石油污染危害及现状第10页
    1.2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概述第10-14页
        1.2.1 生物降解优势及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内外关于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3 微生物降解烷烃过程中的相关酶系第13-14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4-15页
第二章 烷烃降解菌的分离筛选与初步鉴定第15-23页
    2.1 前言第15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5-17页
        2.2.1 培养基与试剂第15页
        2.2.2 主要仪器第15-16页
        2.2.3 烷烃降解菌的富集、分离与纯化第16页
        2.2.4 烷烃降解菌的 16S r RNA序列扩增及测序第16-17页
        2.2.5 烷烃标准曲线的建立第17页
        2.2.6 优势降解菌株的筛选以及降解能力的初步评估第1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17-22页
        2.3.1 烷烃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初步鉴定第17-19页
        2.3.2 烷烃降解菌的 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第19-20页
        2.3.3 正十六烷标准曲线的建立第20-21页
        2.3.4 优势降解菌株的筛选以及降解能力的初步评估第21-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两株拟新种降解菌的多相分类第23-42页
    3.1 前言第23-24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24-29页
        3.2.1 供试菌株第24页
        3.2.2 药品和试剂第24-25页
        3.2.3 主要仪器第25页
        3.2.4 表型特征及生理生化分析第25-26页
        3.2.5 Biolog自动微生物系统鉴定第26页
        3.2.6 菌株生长条件的测定第26页
        3.2.7 化学分类特征分析第26-27页
        3.2.8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第27-28页
        3.2.9 gyrB与rpoB的基因序列分析第28页
        3.2.10 基因组DNA-DNA杂交以及G+C mol%含量的测定第28-2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9-41页
        3.3.1 菌株的表型特征第29-30页
        3.3.2 菌株间特征的差异比较第30-33页
        3.3.3 菌株极性脂的组成第33-34页
        3.3.4 菌株呼吸醌的组成第34页
        3.3.5 菌株间脂肪酸成分差异比较第34-37页
        3.3.6 16S rRNA及相关基因序列分析第37-40页
        3.3.7 基因组DNA的G+C mol%含量分析第40页
        3.3.8 DNA-DNA杂交结果的分第40-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烷烃降解菌LAM1007的降解特性第42-51页
    4.1 前言第42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2-44页
        4.2.1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42-43页
        4.2.2 正十六烷降解特及柴油、液体石蜡降解能力初步评估第43页
        4.2.3 正十六烷、柴油及液体石蜡的萃取与测定方法第43-44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4-50页
        4.3.1 温度对菌株LAM1007降解正十六烷的影响第44页
        4.3.2 初始p H对菌株LAM1007降解正十六烷的影响第44-45页
        4.3.3 接种量对菌株LAM1007降解正十六烷的影响第45页
        4.3.4 转速对菌株LAM1007降解正十六烷的影响第45-46页
        4.3.5 不同初始浓度的正十六烷对菌株LAM1007降解效率的影响第46-47页
        4.3.6 菌株LAM1007生长量与降解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第47页
        4.3.7 菌株降解柴油以及液体石蜡能力的初步评估第47-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ALKB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第51-61页
    5.1 前言第51页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51-56页
        5.2.1 菌株和质粒第51页
        5.2.2 主要试剂、仪器及培养基第51-52页
        5.2.3 Acinetobacter LAM1007基因组的提取第52页
        5.2.4 alk B功能基因的扩增及纯化第52-53页
        5.2.5 质粒p ET28a的提取、双酶切和纯化第53页
        5.2.6 alk B基因的双酶切和纯化第53-54页
        5.2.7 重组质粒p ET28a-alk B的构建第54-55页
        5.2.8 重组质粒的提取以及双酶切验证第55页
        5.2.9 表达系统p ET28a-alk B /E.coli BL21的构建第55页
        5.2.10 重组alk B表达条件的优化第55-56页
    5.3 实验结果第56-60页
        5.3.1 alk B基因的扩增第56-57页
        5.3.2 重组质粒p ET-28a提取和双酶切验证第57-58页
        5.3.3 表达系统p ET28a-alk B/E.coli BL21构建以及测序第58-59页
        5.3.4 重组alk B的表达第59-60页
    5.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结论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72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72-73页
后记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吐鲁番坎儿井饮用水对传统发酵馕饼面团发酵促进机理研究
下一篇:独行菜种子低温萌发耐受性特性及bHLH类转录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