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临床资料 | 第11-15页 |
1 病例来源 | 第11页 |
2 诊断标准 | 第11页 |
3 纳入标准 | 第11页 |
4 排除标准 | 第11页 |
5 剔除标准 | 第11页 |
6 病例分组 | 第11-12页 |
7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2-15页 |
7.1 患者的性别分布情况比较 | 第12页 |
7.2 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比较 | 第12-13页 |
7.3 患者的受伤因素情况比较 | 第13页 |
7.4 患者的脊髓损伤节段情况比较 | 第13-14页 |
7.5 患者的脊髓损伤ASIA分级情况比较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18页 |
1 主要器械与药品 | 第15页 |
1.1 金匮肾气丸 | 第15页 |
1.2 体外轴向应力刺激仪 | 第15页 |
2 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3 评价方法 | 第16页 |
3.1 损伤节段以下骨新增骨折情况 | 第16页 |
3.2 血、尿标本检测指标 | 第16页 |
3.3 骨密度 | 第16页 |
4 统计学分析 | 第16-18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18-27页 |
1 新增骨折情况比较 | 第18页 |
2 骨密度情况比较 | 第18-21页 |
2.1 股骨远端骨密度改变情况 | 第18-20页 |
2.2 胫骨近端骨密度改变情况 | 第20-21页 |
3 成骨活性指标比较 | 第21-23页 |
3.1 血中碱性磷酸酶(BAP)变化情况 | 第21-22页 |
3.2 血中骨钙素(BGP)变化情况 | 第22-23页 |
4 破骨活性指标比较 | 第23-27页 |
4.1 尿中羟脯氨酸(HYP)变化情况 | 第23-24页 |
4.2 尿中脱氧吡啶啉(DPD)变化情况 | 第24-27页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第27-32页 |
1 应力、金匮肾气丸影响脊髓损伤后继发骨质疏松的机制 | 第27-29页 |
1.1 应力刺激影响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疏松的机制 | 第27-28页 |
1.2 金匮肾气丸对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的影响 | 第28-29页 |
2 骨折情况 | 第29页 |
3 应力组、中药组、联合组的疗效 | 第29-30页 |
3.1 短期疗效不明显 | 第29页 |
3.2 三组疗效比较 | 第29-30页 |
3.3 治疗仅能缓解骨质疏松的发生 | 第30页 |
4 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的类型 | 第30-31页 |
5 问题与展望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附录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文献综述 | 第39-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作者简历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