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21页 |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4页 |
2.2 互联网金融理论 | 第14-19页 |
2.2.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 第14-16页 |
2.2.2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3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 | 第17-19页 |
2.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19-21页 |
2.3.1 全面风险管理定义 | 第19页 |
2.3.2 COSO《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 | 第19-21页 |
第3章 宜信公司P2P借贷平台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1-28页 |
3.1 宜信公司概况 | 第21页 |
3.1.1 宜信公司发展历程 | 第21页 |
3.1.2 宜信公司P2P借贷平台的网点分布 | 第21页 |
3.2 宜信公司P2P借贷平台运作模式 | 第21-22页 |
3.2.1 线上线下结合模式 | 第21-22页 |
3.2.2 债权转让模式 | 第22页 |
3.3 宜信公司P2P借贷平台安全保障措施 | 第22-23页 |
3.3.1 风险控制 | 第22-23页 |
3.3.2 数据安全 | 第23页 |
3.3.3 隐私安全 | 第23页 |
3.4 宜信公司P2P借贷平台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3-28页 |
3.4.1 个人征信信息获取及评定能力不足带来风险及成因分析 | 第23-24页 |
3.4.2 操作风险及成因分析 | 第24-25页 |
3.4.3 债权转让模式存在的风险及成因分析 | 第25-26页 |
3.4.4 法律监管的缺失带来的风险及成因分析 | 第26-28页 |
第4章 国外成熟P2P网络信贷公司的风险管理实践及启示 | 第28-32页 |
4.1 国外成熟P2P网络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 | 第28-29页 |
4.1.1 英国Zopa | 第28页 |
4.1.2 美国Prosper | 第28-29页 |
4.2 国外成熟P2P网络信贷风险管理的启示 | 第29-32页 |
第5章 宜信公司P2P借贷平台风险管理对策 | 第32-38页 |
5.1 加强客户评级,推动征信共享 | 第32-33页 |
5.1.1 严格审查借款人信息提高信用评级能力 | 第32页 |
5.1.2 宜信公司应全力推动行业征信共享 | 第32-33页 |
5.2 建立有效的业务操作制度 | 第33-34页 |
5.2.1 明确放贷条件 | 第33页 |
5.2.2 将贷户分类,突出优质客户 | 第33页 |
5.2.3 灵活确定担保方式 | 第33-34页 |
5.3 完善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 | 第34-35页 |
5.3.1 完善项目审核制度 | 第34页 |
5.3.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 第34页 |
5.3.3 建立高素质员工队伍 | 第34-35页 |
5.4 加强P2P法律制度建设与行业自律 | 第35-38页 |
5.4.1 通过立法确定P2P法律地位 | 第35页 |
5.4.2 建立市场准入机制 | 第35-36页 |
5.4.3 建立市场退出机制 | 第36页 |
5.4.4 监管红线把控 | 第36页 |
5.4.5 完善行业自律组织和行业标准 | 第36-3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后记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