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8-33页 |
1.1 管垢的成因与危害 | 第18-19页 |
1.2 金属污染物在给水管网中累积释放的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1.2.1 铁 | 第20-22页 |
1.2.2 锰 | 第22-23页 |
1.2.3 铝 | 第23页 |
1.2.4 铜 | 第23-24页 |
1.2.5 锌 | 第24-25页 |
1.2.6 铅 | 第25页 |
1.2.7 铬 | 第25页 |
1.2.8 镉 | 第25-26页 |
1.3 有机污染物在供水管网中累积释放的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1.3.1 原水中的有机物 | 第26-27页 |
1.3.2 管材中释放的有机物 | 第27页 |
1.3.3 管道生物膜的代谢产物 | 第27-28页 |
1.3.4 消毒副产物 | 第28-29页 |
1.4 饮用水中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价 | 第29-30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30-33页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1.5.3 技术路线图 | 第32-33页 |
2 供水管网管垢中污染物的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 | 第33-56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8页 |
2.2.1 供水管网管道采样点 | 第34页 |
2.2.2 管垢采样方法 | 第34-37页 |
2.2.3 分析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55页 |
2.3.1 管垢污染物总量测定结果 | 第38-43页 |
2.3.2 管龄对管垢污染物含量的影响 | 第43-52页 |
2.3.3 管材对管垢污染物含量的影响 | 第52-54页 |
2.3.4 水源对管垢污染物含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3 大口径管道管垢中污染物分布的径向差异 | 第56-69页 |
3.1 引言 | 第5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3.2.1 采样点及采样方法 | 第56-57页 |
3.2.2 分析测定方法 | 第57-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8页 |
3.3.1 管垢形貌特征 | 第58-63页 |
3.3.2 污染物成分径向分布特征 | 第63-66页 |
3.3.3 污染物径向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 | 第66-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4 供水管道管垢中污染物的累积释放规律 | 第69-86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9-74页 |
4.2.1 管段反应器的制作 | 第69-70页 |
4.2.2 管道滞流模拟释放实验 | 第70-71页 |
4.2.3 管道滞流的生物安全风险评价 | 第71页 |
4.2.4 连续累积释放实验 | 第71-72页 |
4.2.5 分析测定方法 | 第72-7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5页 |
4.3.1 管网水与管垢的理化参数 | 第74-75页 |
4.3.2 管垢的SEM图谱、EDS图谱和XRD图谱 | 第75-77页 |
4.3.3 管道滞流模拟污染物释放规律 | 第77-78页 |
4.3.4 管道滞流模拟污染物释放的生物安全风险 | 第78-82页 |
4.3.5 管段污染物连续累积释放规律 | 第82-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5 供水管道营养物在管垢中的累积作用及对微生物生长影响 | 第86-95页 |
5.1 引言 | 第86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6-89页 |
5.2.1 管段反应器溢流装置的制作 | 第86-87页 |
5.2.2 分析测定方法 | 第87-8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4页 |
5.3.1 特征营养物在管垢中的累积作用 | 第89-90页 |
5.3.2 特征营养物累积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分析 | 第90-92页 |
5.3.3 供水管道微生物生长限制因子分析 | 第92-9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5-9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5页 |
作者简介 | 第105-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06-108页 |
感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