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言 | 第10-13页 |
| 一、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0页 |
| 二、研究现状评述 | 第10-12页 |
| 三、创新点 | 第12页 |
| 四、局限和不足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食品安全风险预防法律制度概述 | 第13-19页 |
| 第一节 风险预防原则的起源及发展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风险预防原则的构成要件 | 第14-15页 |
| 一、科学不确定性 | 第14-15页 |
| 二、严重或不可逆转的损失(风险) | 第15页 |
| 三、必须是为了保护公众健康或环境 | 第15页 |
| 第三节 与损害预防的区别 | 第15-17页 |
| 一、针对对象不同 | 第16页 |
| 二、范围不同 | 第16页 |
| 三、对科学确定性程度要求不同 | 第16页 |
| 四、地位不同 | 第16-17页 |
| 第四节 食品安全风险预防法律制度的内涵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预防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7页 |
| 第一节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预防法律法规 | 第19页 |
| 第二节 我国关于食品安全风险预防原则的规定 | 第19页 |
| 第三节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法律制度 | 第19-21页 |
| 一、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法律制度的现状 | 第19-20页 |
| 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 第四节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制度 | 第21-24页 |
| 一、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制度的现状 | 第21-23页 |
| 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 第五节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预防辅助性法律制度 | 第24-27页 |
| 一、食品安全标准制度 | 第24-25页 |
| 二、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制度 | 第25页 |
| 三、市场准入制度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构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预防法律制度的困境与国外借鉴 | 第27-37页 |
| 第一节 构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预防法律制度的困境 | 第27-29页 |
| 一、缺乏相应的机制防止食品安全风险预防原则被滥用 | 第27-28页 |
| 二、在食品安全风险预防中对证据责任的规定不足 | 第28页 |
| 三、风险预防制度是否会构成对法律确定性的挑战 | 第28页 |
| 四、风险预防原则缺乏明确地法律地位 | 第28-29页 |
| 第二节 国外制度设计、案例分析 | 第29-35页 |
| 一、制度设计 | 第29-32页 |
| 二、案例分析 | 第32-35页 |
| 第三节 启示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预防法律制度完善建议 | 第37-45页 |
| 第一节 完善食品安全风险预防法律法规体系 | 第37页 |
| 第二节 必须正确认识风险预防法律制度的作用 | 第37-38页 |
| 第三节 确立风险预防原则的法律地位和内涵 | 第38-39页 |
| 第四节 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法律制度 | 第39-41页 |
| 一、明确风险监测系统的有关规定 | 第39页 |
| 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收集的法律规定 | 第39-40页 |
| 三、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交流的法律规定 | 第40页 |
| 四、进一步整合食品安全监测资源 | 第40页 |
| 五、其他措施 | 第40-41页 |
| 第五节 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制度 | 第41-42页 |
| 一、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体系 | 第41页 |
| 二、强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独立性 | 第41-42页 |
| 三、确保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统一性 | 第42页 |
| 四、实施预评估 | 第42页 |
| 第六节 完善食品安全风险预防的辅助性相关法律制度 | 第42-45页 |
| 一、食品安全标准法律制度 | 第42-43页 |
| 二、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制度 | 第43-44页 |
| 三、市场准入制度 | 第44-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