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隧道信息化施工的发展过程 | 第13-14页 |
1.2.2 隧道信息化施工方法 | 第14-16页 |
1.2.3 现代信息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隧道信息化施工与灾害预测软件技术体系 | 第22-40页 |
2.1 信息化施工的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2.2 掌子面地质调查 | 第23-29页 |
2.2.1 围岩岩性的调查 | 第25页 |
2.2.2 岩石强度分级 | 第25-26页 |
2.2.3 围岩完整性分析 | 第26-27页 |
2.2.4 地质构造调查 | 第27-28页 |
2.2.5 地下水情况调查 | 第28页 |
2.2.6 地应力情况调查 | 第28-29页 |
2.3 铁路隧道围岩分级 | 第29-32页 |
2.4 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分析应用 | 第32-34页 |
2.4.1 超前地质预报分析常用方法研究 | 第32页 |
2.4.2 预报方法的合理选择 | 第32-34页 |
2.5 基于监控量测的隧道安全预报机制 | 第34-39页 |
2.5.1 隧道安全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 第34-37页 |
2.5.2 监控量测控制标准 | 第37-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隧道信息化施工与灾害预测软件分析与设计 | 第40-66页 |
3.1 系统分析 | 第40-41页 |
3.2 系统开发数据流程图 | 第41-43页 |
3.3 系统设计 | 第43-57页 |
3.3.1 系统开发流程设计 | 第43页 |
3.3.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43-50页 |
3.3.3 数据库设计 | 第50-57页 |
3.4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 第57-64页 |
3.4.1 矢量图形技术 | 第57-58页 |
3.4.2 Andriod视图中二维坐标体系构建技术 | 第58-62页 |
3.4.3 数据库操作技术 | 第62-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4章 软件Web服务器端的功能实现 | 第66-78页 |
4.1 用户登录模块 | 第66-67页 |
4.2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 | 第67页 |
4.2.1 用户管理 | 第67页 |
4.2.2 用户添加 | 第67页 |
4.3 施工信息管理模块 | 第67-73页 |
4.3.1 隧道纵断面信息管理子模块 | 第68页 |
4.3.2 掌子面地质编录信息 | 第68-70页 |
4.3.3 GPR解译成果信息 | 第70页 |
4.3.4 隧道监测数据管理 | 第70-73页 |
4.4 围岩分级模块 | 第73-75页 |
4.4.1 定性分级 | 第73-74页 |
4.4.2 定量分级 | 第74-75页 |
4.5 围岩稳定性分析模块 | 第75-77页 |
4.5.1 数据的回归计算 | 第75-76页 |
4.5.2 曲线输出 | 第76-77页 |
4.5.3 预测 | 第7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软件子系统Andriod客户端的功能实现 | 第78-87页 |
5.1 系统功能实现 | 第78-86页 |
5.1.1 用户登录 | 第79-80页 |
5.1.2 隧道纵剖面设计信息模块 | 第80-82页 |
5.1.3 掌子面地质编录 | 第82-86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6章 系统软件在乐园隧道中的应用 | 第87-93页 |
6.1 工程概况 | 第87-88页 |
6.2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88-89页 |
6.2.1 地形地貌 | 第88页 |
6.2.2 地层岩性 | 第88页 |
6.2.3 地质构造 | 第88-89页 |
6.2.4 水文地质 | 第89页 |
6.3 系统应用结果分析 | 第89-92页 |
6.3.1 现场数字地质编录 | 第89-90页 |
6.3.2 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90-9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结论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