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光伏发电发展动态 | 第12-15页 |
1.2.1 国外发展动态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发展动态 | 第13-15页 |
1.3 光伏发电接入对电网的影响 | 第15-16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第2章 光伏电站地点选择与分析 | 第17-26页 |
2.1 光伏电站所在地实测太阳能资源情况 | 第17-20页 |
2.1.1 光伏电站场区太阳能辐射量的数据分析 | 第17-19页 |
2.1.2 光伏电站场址太阳能资源综合评估 | 第19-20页 |
2.2 基本气象资料及分析 | 第20-22页 |
2.2.1 基本气象资料 | 第20-21页 |
2.2.2 气象条件分析 | 第21-22页 |
2.3 光伏电站所在区域电网情况分析 | 第22-25页 |
2.3.1 光伏电站周边 35k V~110kV变电站情况 | 第23-24页 |
2.3.2 光伏电站接入系统情况分析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光伏电站接入系统方案 | 第26-38页 |
3.1 光伏电站站内设计 | 第26-29页 |
3.1.1 光伏电站的组成 | 第26页 |
3.1.2 光伏发电的特点 | 第26-27页 |
3.1.3 光伏电站总体技术方案设计 | 第27页 |
3.1.4 光伏电站年入网电量评估 | 第27-29页 |
3.2 接入系统方案选择 | 第29-37页 |
3.2.1 可行接入系统方案 | 第29-31页 |
3.2.2 送出线路导线截面选择 | 第31页 |
3.2.3 电气计算 | 第31-36页 |
3.2.4 可行接入系统方案投资估算 | 第36-37页 |
3.2.5 可行接入系统方案综合分析与推荐方案 | 第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继电保护及自动化配置方案 | 第38-47页 |
4.1 系统对光伏电站继电保护的要求 | 第38页 |
4.2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现状 | 第38-39页 |
4.3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 第39-40页 |
4.3.1 光伏电站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 第39页 |
4.3.2 上庄坨 110k V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 第39-40页 |
4.4 系统继电保护设备和设备投资估算 | 第40页 |
4.5 调度端主站概况 | 第40-41页 |
4.5.1 冀北电力调控中心概况 | 第40-41页 |
4.5.2 秦皇岛区调概况 | 第41页 |
4.6 调度关系 | 第41页 |
4.7 光伏电站调度自动化配置方案 | 第41-44页 |
4.7.1 光伏电站远动系统 | 第41-42页 |
4.7.2 有功功率控制系统(AGC) | 第42页 |
4.7.3 无功电压控制系统(AVC) | 第42页 |
4.7.4 光伏功率预测系统 | 第42页 |
4.7.5 远方电能量计量系统 | 第42-43页 |
4.7.6 同步相量测量系统 | 第43页 |
4.7.7 时钟同步系统及在线监测设备 | 第43页 |
4.7.8 自动化信息传输通道 | 第43-44页 |
4.8 上庄坨 110k V变电站配套自动化配置方案 | 第44页 |
4.8.1 上庄坨变电站远动系统 | 第44页 |
4.8.2 电量计量系统 | 第44页 |
4.8.3 电能质量监测系统 | 第44页 |
4.9 调度端配套方案 | 第44-45页 |
4.10 设备清单及投资估算 | 第45-46页 |
4.11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通信配置方案 | 第47-52页 |
5.1 系统通信现状 | 第47页 |
5.2 各专业通道要求 | 第47-48页 |
5.3 通信方案 | 第48-50页 |
5.3.1 光通信线路 | 第48页 |
5.3.2 光通信设备配置 | 第48页 |
5.3.3 PCM终端设备配置 | 第48-49页 |
5.3.4 通道组织 | 第49页 |
5.3.5 其他设备配置 | 第49-50页 |
5.4 主要设备清单及投资估算 | 第50-5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