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情绪与情感论文

4-7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与父母反应方式的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引言第9-21页
    一、研究缘起第9-10页
    二、研究意义第10页
    三、相关概念界定第10-14页
        (一)情绪调节第10-12页
        (二)情绪调节策略第12-14页
        (三)父母反应方式第14页
    四、相关研究综述第14-21页
        (一)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方法第14-17页
        (二)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的研究第17-18页
        (三)父母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研究第18-21页
第二章 研究设计第21-23页
    一、研究目的第21页
    二、研究假设第21页
    三、研究思路第21-22页
    四、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三章 实证研究第23-48页
    研究一:4—7 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研究第23-39页
        一、研究目的第23页
        二、研究假设第23页
        三、研究过程第23-28页
            (一)被试第23-24页
            (二)研究方法第24-27页
            (三)研究步骤第27-28页
        四、研究结果第28-35页
            (一)问卷编制的质性资料分析第28-29页
            (二)4—7 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第29-34页
            (三) 4—7 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差异比较第34-35页
        五、讨论第35-38页
            (一)4—7 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有六种类型第35-36页
            (二)4—7 岁儿童最常使用认知重建策略和人际支持策略,最少使用发泄策略第36-37页
            (三)4—7 岁儿童在运用发泄、认知重建、自我安慰、替代活动四种策略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第37-38页
            (四)4—7 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仅在发泄策略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第38页
        六、结论第38-39页
    研究二:4—7 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反应方式的关系研究第39-48页
        一、研究目的第39页
        二、研究假设第39页
        三、研究过程第39-40页
            (一)被试第39页
            (二)研究方法第39-40页
        四、研究结果第40-44页
            (一)父母对儿童消极情绪反应方式的描述统计分析第40页
            (二)父亲、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反应方式的差异分析第40-41页
            (三)父母对男孩与女孩消极情绪反应方式的差异分析第41-42页
            (四)父母对不同年龄儿童消极情绪反应方式的差异分析第42-43页
            (五)父母消极情绪反应方式对与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第43-44页
        五、讨论第44-47页
            (一)父母面对儿童消极情绪时,表现出更多地支持性反应第44-45页
            (二)面对儿童消极情绪时,母亲比父亲表现出更多地支持性反应第45页
            (三)父亲对男孩有着更多的悲伤反应和鼓励表达,母亲的反应未显现差异第45页
            (四)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儿童的消极情绪表现出更多地惩罚反应第45-46页
            (五)父母对儿童消极情绪反应方式能够预测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第46-47页
        六、结论第47-48页
第四章 综合讨论及教育建议第48-51页
    一、综合讨论第48-49页
        (一)父母支持性反应加速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第48页
        (二)父母对儿童消极情绪的惩罚反应能够减少儿童的发泄策略第48-49页
        (三)父亲对男孩更多地悲伤反应和鼓励表达影响男孩的发泄策略第49页
    二、教育建议第49-51页
        (一)关注儿童情绪,给予儿童适度地支持性反应第49-50页
        (二)帮助儿童掌握基本的情绪调节策略第50页
        (三)父亲应发挥其在儿童情绪培养中的作用第50页
        (四)增加幼小衔接期对儿童情绪的疏导第50-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7页
附录第57-68页
个人简历第68-69页
后记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上市公司“高送转”动机研究
下一篇:女性高管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零售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