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本文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3.1 关于重叠性自贸区的概念提出与发展 | 第12-13页 |
1.3.2 重叠性自贸区影响 | 第13-15页 |
1.3.3 重叠性自贸区与多边贸易的关系 | 第15-16页 |
1.3.4 重叠性自由贸易区与产业分布 | 第16-18页 |
1.4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8页 |
2 重叠性自由贸易区概述 | 第18-27页 |
2.1 重叠性自由贸易区的含义及背景 | 第18-21页 |
2.1.1 重叠性自由贸易区的概念 | 第18-19页 |
2.1.2 重叠性自由贸易区出现的背景 | 第19-20页 |
2.1.3 重叠性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2.2 重叠性自由贸易区与其他自由贸易区的关系 | 第21-23页 |
2.2.1 重叠性自由贸易区与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关系 | 第21-22页 |
2.2.2 重叠性自由贸易区与多边贸易协定下自由贸易区的关系 | 第22-23页 |
2.3 东盟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 | 第23-27页 |
2.3.1 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CAFTA) | 第24-25页 |
2.3.2 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自由贸易区(AANZFTA) | 第25页 |
2.3.3 东盟——印度自由贸易区(AIFTA) | 第25-26页 |
2.3.4 东盟——日本自由贸易区 | 第26-27页 |
2.3.5 东盟——韩国自由贸易区 | 第27页 |
3 重叠性自由贸易区一般均衡分析 | 第27-37页 |
3.1 基本模型 | 第28-29页 |
3.2 短期均衡 | 第29-30页 |
3.2.1 农业部门 | 第29页 |
3.2.2 制造业部门 | 第29-30页 |
3.3 长期均衡 | 第30页 |
3.4 多国FC模型 | 第30-31页 |
3.5 轮轴——辐条模型 | 第31-37页 |
3.5.1 轮轴——辐条模型下一般均衡分析 | 第31-32页 |
3.5.2 关于产业的分析 | 第32-37页 |
3.5.3 结论 | 第37页 |
4 东盟重叠性自贸区对中国产业影响分析 | 第37-40页 |
4.1 理论分析 | 第38-39页 |
4.2 实证分析 | 第39-40页 |
5 政策建议 | 第40-41页 |
6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1:公式R_t 的计算过程 | 第45-47页 |
附录 2:N_1 的计算过程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