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8-9页 |
1.2.1 民生商品 | 第8页 |
1.2.2 民生价格 | 第8页 |
1.2.3 价格监测 | 第8-9页 |
1.2.4 价格管理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12-13页 |
2 大连市民生商品价格监测工作现状分析 | 第13-19页 |
2.1 基本情况 | 第13页 |
2.1.1 人员组成 | 第13页 |
2.1.2 组织架构 | 第13页 |
2.2 制度体系 | 第13-16页 |
2.2.1 网格化监管 | 第13-15页 |
2.2.2 价格情况定期报告制度 | 第15页 |
2.2.3 价格预测预警制度 | 第15-16页 |
2.2.4 价格质量监督考核制度 | 第16页 |
2.3 平台建设 | 第16-17页 |
2.3.1“晒价格”公示平台 | 第16-17页 |
2.3.2 主要农副产品价格预测预警系统 | 第17页 |
2.3.3 价格监测分析预警决策知识系统 | 第17页 |
2.4 工作机制 | 第17-19页 |
2.4.1 价格信息发布 | 第17-18页 |
2.4.2 价格信息搜集 | 第18-19页 |
3 大连市民生商品价格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9-33页 |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8页 |
3.1.1 监测队伍薄弱 | 第19-20页 |
3.1.2 监测手段相对滞后 | 第20页 |
3.1.3 监测品种有限 | 第20-21页 |
3.1.4 监测周期过长 | 第21页 |
3.1.5 价格监测内容与公众需求有差异 | 第21-22页 |
3.1.6 价格监测工作机制存在缺失 | 第22-26页 |
3.1.7 价格分析预警有局限 | 第26-28页 |
3.2 原因分析 | 第28-33页 |
3.2.1 创新理念缺乏 | 第28-29页 |
3.2.2 信息化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 第29-30页 |
3.2.3 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 | 第30-31页 |
3.2.4 价格分析预警不到位 | 第31-33页 |
4 大连市民生商品价格监测工作改进对策 | 第33-49页 |
4.1 树立大连市民生商品价格监测工作创新发展理念 | 第33-37页 |
4.1.1 增强创新意识 | 第33页 |
4.1.2 提升创新能力 | 第33-35页 |
4.1.3 开展创新合作 | 第35页 |
4.1.4 创新监测方式 | 第35-37页 |
4.2 提高大连市民生商品价格监测信息化建设水平 | 第37-39页 |
4.2.1 拓展宣传媒介载体 | 第37页 |
4.2.2 拓宽网络共享平台 | 第37-38页 |
4.2.3 夯实价格信息库 | 第38页 |
4.2.4 实现价格信息系统升级改造 | 第38-39页 |
4.3 完善大连市民生商品价格监测保障体系 | 第39-43页 |
4.3.1 完善监测制度 | 第39-41页 |
4.3.2 理顺机构设置 | 第41-42页 |
4.3.3 规范监测质量管理 | 第42页 |
4.3.4 保障价格监测经费支持 | 第42-43页 |
4.4 注重大连市民生商品价格监测工作成果转化 | 第43-49页 |
4.4.1 优化民生商品价格形势分析工作 | 第43-44页 |
4.4.2 强化大连市民生商品价格预测预警工作 | 第44-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A 附表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