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7页 |
1.1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 | 第8-12页 |
1.1.1 株型性状 | 第8-10页 |
1.1.1.1 株高 | 第8-9页 |
1.1.1.2 穗下节 | 第9页 |
1.1.1.3 旗叶夹角及长宽 | 第9-10页 |
1.1.2 穗部性状 | 第10-12页 |
1.1.2.1 穗长 | 第10页 |
1.1.2.2 小穗数及其育性 | 第10-11页 |
1.1.2.3 穗粒数 | 第11页 |
1.1.2.4 千粒重 | 第11页 |
1.1.2.5 有效穗数 | 第11-12页 |
1.1.3 抽穗开花期 | 第12页 |
1.2 种植密度对小麦性状的影响 | 第12-17页 |
1.2.1 种植密度对小麦植株性状的影响 | 第13页 |
1.2.1.1 种植密度对小麦茎秆质量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第13页 |
1.2.1.2 种植密度对小麦茎蘖数的影响 | 第13页 |
1.2.2 种植密度对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3 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14-16页 |
1.2.3.1 种植密度对小麦生育期中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 第14页 |
1.2.3.2 种植密度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3.3 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 第15页 |
1.2.3.4 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4 种植密度对其他性状的影响 | 第16-17页 |
2 引言 | 第17-1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18-19页 |
3.2.1 田间种植方法 | 第18页 |
3.2.2 性状调查方法 | 第18-19页 |
3.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9-29页 |
4.1 稀植和密植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 | 第19-27页 |
4.1.1 稀植和密植两种种植方式对小麦抽穗期和开花期的影响 | 第21-22页 |
4.1.2 稀植和密植两种种植方式对株型性状的影响 | 第22-24页 |
4.1.3 稀植和密植两种种植方式对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 | 第24-26页 |
4.1.4 稀植和密植两种种植方式对小麦粒重的影响 | 第26-27页 |
4.2 同一性状稀植和密植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7-28页 |
4.3 密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稀植性状间的关系分析 | 第28-29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29-32页 |
5.1 稀植和密植下农艺性状的差异表现 | 第29-30页 |
5.2 稀植和密植下同一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31页 |
5.3 密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稀植性状间的关系分析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8页 |
附录 | 第38-51页 |
ABSTRACT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