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8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第一章 临潭万人拔河民俗的历史沿革 | 第11-24页 |
第一节 临潭县概况 | 第11-13页 |
一 临潭现状 | 第11页 |
二 历代建置 | 第11-12页 |
三 战略位置 | 第12页 |
四 民族杂居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拔河史考 | 第13-16页 |
一 "拔河之戏"的源起 | 第13-14页 |
二 "拔河"之戏的兴盛 | 第14-15页 |
三 "拔河"之戏的发展 | 第15-16页 |
第三节 临潭万人拔河的历史渊源与沿革 | 第16-24页 |
一 临潭万人拔河 | 第16-18页 |
二 临潭万人拔河的历史渊源 | 第18-20页 |
三 临潭万人拔河民俗的历史沿革 | 第20-24页 |
第二章 临潭万人拔河民俗的内涵与功能 | 第24-31页 |
第一节 洮州地区独特的龙神崇拜 | 第24-25页 |
一 洮州地区的十八龙神 | 第24页 |
二 洮州地区十八龙神的形成原因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万人拔河的内涵与功能 | 第25-31页 |
一 祈求年丰 | 第25-26页 |
二 厌胜驱邪 | 第26-27页 |
三 文化适应与传承 | 第27页 |
四 社会交流与凝聚 | 第27-28页 |
五 娱乐功能 | 第28页 |
六 经济功能 | 第28-31页 |
第三章 临潭万人拔河和当地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 | 第31-38页 |
第一节 临潭的民族关系及其特征 | 第31-33页 |
一 临潭的民族与宗教 | 第31-32页 |
二 临潭民族关系的特征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临潭万人拔河民俗与地方和谐民族关系的建构 | 第33-38页 |
一 加强族际接触是实现民族和谐的重要途径 | 第33-35页 |
二 共同历史记忆与传承创新是民族和谐共生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 第35-38页 |
附录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在学期间论文发表 | 第42-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