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第11-14页 |
第二节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理论支点和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一、理论支点 | 第15-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四节 调查地点的选择——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镇概况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回汉族际通婚现象 | 第20-32页 |
第一节 回族婚姻制度主要形式和观念的变迁 | 第21-26页 |
一、早期回族形成过程中婚姻制度的主要形式 | 第21-22页 |
二、回族的族内婚制 | 第22-23页 |
三、"回女不外嫁"观念的形成 | 第23-24页 |
四、现今回族对回汉族际通婚的观念变化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文化的适应和变迁——从典型个案看回汉族际通婚 | 第26-32页 |
一、五个典型回汉族际通婚个案的简述 | 第26-27页 |
二、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的冲突——自相恋到结婚的艰难历程 | 第27-29页 |
三、族际通婚的不同结局——喜忧参半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影响回汉族际通婚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32-45页 |
第一节 显性结构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33-40页 |
一、国家相关政策导向 | 第33-35页 |
二、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流动——以业缘而连接起来的族际通婚 | 第35-36页 |
三、地域居住结构——以地缘而连接起来的族际通婚 | 第36-37页 |
四、家庭背景 | 第37-38页 |
五、受教育程度 | 第38-39页 |
六、职业与社会经济状况 | 第39-40页 |
第二节 隐性结构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40-45页 |
一、回汉民族关系历史 | 第40-41页 |
二、族群文化中所蕴含的对族际通婚的包容因素 | 第41-44页 |
1、回族文化中对于族际通婚的价值认同 | 第42-43页 |
2、汉族文化中对于族际通婚的价值认同 | 第43-44页 |
三、个人情感因素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回汉族际通婚对民族文化和意识的影响 | 第45-58页 |
第一节 回族文化应对回汉族际通婚的自我调适 | 第45-49页 |
一、回汉族际通婚家庭的宗教信仰的选择和认同 | 第45-47页 |
二、回汉族际通婚家庭成员的民族身份的选择及民族文化的认同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回汉通婚对族际文化整合的影响 | 第49-58页 |
一、回汉民族族群边界清晰度的变化 | 第49-50页 |
二、特殊的群体——汉族穆斯林 | 第50-52页 |
三、回汉民族交往心理的变化 | 第52-54页 |
四、回汉民族文化的解构与重构 | 第54-5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书目 | 第60-6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