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臭氧发生器开关电源的研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臭氧的应用 | 第11-12页 |
1.2 DBD型臭氧发生设备 | 第12-14页 |
1.2.1 介质阻挡放电 | 第12-13页 |
1.2.2 DBD型臭氧发生器的等效模型 | 第13-14页 |
1.3 臭氧发生器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3.1 三大类拓扑结构的供电电源的发展 | 第14页 |
1.3.2 大功率化和高频化 | 第14-15页 |
1.3.3 软开关技术的应用 | 第15页 |
1.3.4 臭氧发生器系统的闭环系统的优化 | 第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臭氧发生电源的总体设计 | 第17-26页 |
2.1 功率因数矫正 | 第17-18页 |
2.2 功率因数矫正电路选择 | 第18-21页 |
2.2.1 三种功率因数控制方法比较 | 第18-19页 |
2.2.2 功率因数矫正交错并联方式 | 第19-20页 |
2.2.3 工作模式 | 第20-21页 |
2.3 高频逆变电路拓扑选择 | 第21-22页 |
2.4 串联谐振与并联谐振的比较 | 第22-25页 |
2.5 系统总体设计框图 | 第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耦合交错并联PFC电路工作分析 | 第26-46页 |
3.1 耦合交错并联Boost PFC工作分析 | 第26-29页 |
3.2 交错并联电路稳态分析 | 第29-33页 |
3.2.1 稳态运行分析 | 第29-32页 |
3.2.2 耦合交错并联中占空比失衡问题 | 第32-33页 |
3.3 EMI和浪涌电流限制电路的设计 | 第33-34页 |
3.3.1 EMI电路的设计 | 第33-34页 |
3.3.2 浪涌电流电压的限制 | 第34页 |
3.4 耦合电感式交错并联Boost电路设计 | 第34-38页 |
3.4.1 Boost电感设计 | 第35页 |
3.4.2 耦合磁芯的选择 | 第35-37页 |
3.4.3 PFC输出电容的选择 | 第37页 |
3.4.4 不可控整流二极管 | 第37-38页 |
3.4.5 PFC开关管的选择 | 第38页 |
3.4.6 续流二极管 | 第38页 |
3.5 基于UCC28070的控制电路的设计 | 第38-45页 |
3.5.1 UCC28070的特点 | 第38-40页 |
3.5.2 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 第40页 |
3.5.3 电流误差补偿设计 | 第40-43页 |
3.5.4 电压误差补偿设计 | 第43-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高频移相全桥逆变电路分析 | 第46-62页 |
4.1 DBD型串联谐振电路的时域分析 | 第46-57页 |
4.1.1 第一种情况 | 第48-51页 |
4.1.2 第二种情况 | 第51-54页 |
4.1.3 完全谐振状态 | 第54-57页 |
4.2 功率开关管的选择 | 第57页 |
4.3 IGBT的驱动 | 第57-59页 |
4.3.1 开通过程 | 第58页 |
4.3.2 关断过程 | 第58-59页 |
4.3.3 过流保护过程 | 第59页 |
4.4 高频变压器设计 | 第59-60页 |
4.5 高频变压器的偏磁问题 | 第60-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基于DSP的全桥逆变控制电路 | 第62-70页 |
5.1 TMS320F28027芯片特点 | 第62-63页 |
5.2 基于DSP的数字控制的整体设计 | 第63-64页 |
5.3 逆变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 | 第64-69页 |
5.3.1 ADC模块的编程与实现 | 第65-66页 |
5.3.2 PWM波形生成 | 第66-68页 |
5.3.3 自动死区时间 | 第68-69页 |
5.3.4 欠压保护和软启动 | 第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0-75页 |
6.1 功率管驱动波形 | 第71-72页 |
6.2 不同移相角情况下电压电流波形 | 第72-73页 |
6.3 负载输出电压电流 | 第73页 |
6.4 放电时电流波形 | 第73-7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6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75页 |
7.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