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不同阶层系统合理信念差异的心理机制:归因与补偿的双重视角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第15-18页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第18-40页
    1 系统合理化理论第18-27页
        1.1 理论源起第18-19页
        1.2 理论核心问题第19-24页
            1.2.1 基本概念: “系统”与“合理化”的含义第20-21页
            1.2.2 基本主张: 个体会自然地认可其所在社会系统的合理性第21-22页
            1.2.3 价值判断: 系统合理信念是利是弊第22-23页
            1.2.4 系统合理化究竟是什么: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第23-24页
        1.3 理论核心概念——系统合理信念第24-27页
            1.3.1 内涵与外延第24-25页
            1.3.2 系统合理信念的影响因素第25-27页
    2 阶层合理性假说: 社会阶层与系统合理信念的关系第27-33页
        2.1 假说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概念第27-29页
            2.1.1 基本问题第27页
            2.1.2 基本概念社会阶层第27-29页
        2.2 支持阶层合理性假说的理论和研究第29-31页
            2.2.1 代表性理论观点第29-30页
            2.2.2 代表性研究证据第30-31页
        2.3 不支持阶层合理性假说的研究证据第31-33页
    3 补偿视角的系统合理信念第33-36页
        3.1 补偿性控制理论第33-35页
        3.2 补偿性控制与系统合理信念第35页
        3.3 补偿视角的系统合理化与阶层合理性假说的关联第35-36页
    4 归因视角的系统合理信念第36-40页
        4.1 理论观点第37页
        4.2 实证研究第37-38页
        4.3 归因视角的系统合理化与阶层合理性假说的关联第38-40页
第三部分 问题提出与总体研究构想第40-49页
    1 文献综述小结第40-41页
    2 问题提出第41页
    3 问题分析与研究假设第41-46页
        3.1 问题1: 阶层合理性假说的中国样本检验第41-42页
        3.2 问题2: 阶层预测系统合理信念的归因机制第42-43页
        3.3 问题3: 阶层预测系统合理信念的补偿机制第43-45页
        3.4 问题4: 阶层预测系统合理信念的双路径模型第45-46页
    4 总体研究设计第46-49页
第四部分 实证研究第49-89页
    1 研究一: 阶层合理性假说基于中国被试的考察第49-56页
        1.1 子研究1:阶层预测系统合理信念的大样本检测第49-53页
            1.1.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第49页
            1.1.2 数据来源第49页
            1.1.3 被试第49页
            1.1.4 指标选取第49-50页
            1.1.5 统计方法第50-51页
            1.1.6 研究结果第51-52页
            1.1.7 讨论第52-53页
        1.2 子研究2: 阶层影响系统合理信念的实验研究第53-56页
            1.2.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第53页
            1.2.2 被试第53页
            1.2.3 研究方法第53-54页
            1.2.4 实验流程与研究工具第54页
            1.2.5 研究结果第54-55页
            1.2.6 讨论第55-56页
    2 研究二: 阶层预测系统合理信念的归因机制考察第56-65页
        2.1 子研究3: 归因机制基于非学生成年社会人士的考察第57-61页
            2.1.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第57页
            2.1.2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第57页
            2.1.3 被试第57页
            2.1.4 研究工具第57-58页
            2.1.5 统计方法第58页
            2.1.6 研究结果第58-60页
            2.1.7 讨论第60-61页
        2.2 子研究4: 归因机制基于大学生样本的考察第61-65页
            2.2.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第61页
            2.2.2 研究方法第61页
            2.2.3 被试第61页
            2.2.4 研究工具第61-62页
            2.2.5 统计方法第62页
            2.2.6 研究结果第62-64页
            2.2.7 讨论第64-65页
    3 研究三: 控制感预测系统合理信念的补偿机制考察第65-80页
        3.1 子研究5: 阶层流动畅通是否更能带给人秩序感第65-68页
            3.1.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第65页
            3.1.2 被试第65页
            3.1.3 研究方法第65页
            3.1.4 实验流程与研究工具第65-66页
            3.1.5 研究结果第66-67页
            3.1.6 讨论第67-68页
        3.2 子研究6: 阶层流动知觉的调节效应检验(操纵控制感)第68-71页
            3.2.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第68页
            3.2.2 被试第68页
            3.2.3 研究方法第68页
            3.2.4 实验流程与研究工具第68-69页
            3.2.5 研究结果第69-70页
            3.2.6 讨论第70-71页
        3.3 子研究7: 阶层流动知觉的调节效应检验(操纵阶层流动知觉)第71-74页
            3.3.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第71-72页
            3.3.2 被试第72页
            3.3.3 研究方法第72页
            3.3.4 实验流程与研究工具第72页
            3.3.5 研究结果第72-73页
            3.3.6 讨论第73-74页
        3.4 子研究8: 补偿路径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检验第74-80页
            3.4.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第74页
            3.4.2 被试第74页
            3.4.3 研究方法第74-75页
            3.4.4 实验流程与研究工具第75页
            3.4.5 研究结果第75-78页
            3.4.6 讨论第78-80页
    4 研究四(子研究9): 阶层预测系统合理信念的双路径整合模型第80-89页
        4.1 被试第80-81页
        4.2 研究方法第81页
        4.3 研究工具第81-82页
        4.4 研究结果第82-86页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第82页
            4.4.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第82-83页
            4.4.3 通径分析第83-84页
            4.4.4 调节效应分析第84-86页
        4.5 讨论第86-89页
            4.5.1 研究结果小结第86页
            4.5.2 社会阶层与系统合理信念的关系第86-87页
            4.5.3 控制感与系统合理信念的关系第87-89页
第五部分 总讨论第89-95页
    1 研究小结第89页
    2 理论意义第89-93页
        2.1 作为阶层合理性假说的反例第89-91页
        2.2 对于研究系统合理信念的启示第91-92页
        2.3 对于补偿性控制理论的意义第92-93页
    3 现实意义第93-94页
    4 不足与展望第94-95页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9页
附录第109-125页
    附录一 CGSS2013中选取题目第109-112页
    附录二 主观社会阶层操纵第112-113页
    附录三 系统合理化量表第113-114页
    附录四 主观社会阶层测量第114-115页
    附录五 控制感量表第115-116页
    附录六 贫富差距归因倾向问卷第116-117页
    附录七 大学生家庭阶层水平测量第117-118页
    附录八 阶层流动畅通/阶层流动固化所隐含秩序感的测量第118-120页
    附录九 阶层流动知觉测量第120-121页
    附录十 控制感的操纵第121-122页
    附录十一 阶层流动知觉的操纵第122-124页
    附录十二 个人秩序需求量表第124-125页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第125-127页
后记第127-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朱鸿散文与长安叙述
下一篇:复杂零件主动寻位和精密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