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防水、防潮材料,嵌缝、密封材料论文

低品质粉煤灰木质素纤维复合抹灰砂浆的性能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1.1 研究背景第8-14页
        1.1.1 抹灰砂浆的发展第8-9页
        1.1.2 抹灰砂浆的性能及技术要求第9-10页
        1.1.3 抹灰砂浆存在的问题第10-11页
        1.1.4 低品质粉煤灰的利用第11-14页
        1.1.5 木质素纤维的利用第14页
    1.2 抹灰砂浆的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 研究目标第17页
    1.4 研究内容第17页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7-18页
第二章 原材料性质及试验方案第18-23页
    2.1 原材料性质第18-19页
        2.1.1 水泥第18页
        2.1.2 粉煤灰第18页
        2.1.3 骨料第18-19页
        2.1.4 木纤维第19页
        2.1.5 外加剂第19页
        2.1.6 水第19页
    2.2 试验方案第19-22页
    2.3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低品质粉煤灰木质素纤维复合抹灰砂浆的和易性第23-41页
    3.1 沉入度第23-26页
        3.1.1 试验仪器与方法第23-24页
        3.1.2 正交试验方案与结果第24-25页
        3.1.3 直观分析第25页
        3.1.4 方差分析第25-26页
        3.1.5 回归分析第26页
    3.2 流动度第26-29页
        3.2.1 试验仪器与方法第26-27页
        3.2.2 正交试验方案与结果第27-28页
        3.2.3 直观分析第28页
        3.2.4 方差分析第28-29页
        3.2.5 回归分析第29页
    3.3 流动度损失率第29-32页
        3.3.1 试验仪器与方法第29-30页
        3.3.2 正交试验方案与结果第30页
        3.3.3 直观分析第30-31页
        3.3.4 方差分析第31页
        3.3.5 回归分析第31-32页
    3.4 分层度第32-35页
        3.4.1 试验仪器与方法第32-33页
        3.4.2 正交试验方案与结果第33页
        3.4.3 直观分析第33-34页
        3.4.4 方差分析第34-35页
        3.4.5 回归分析第35页
    3.5 保水率第35-39页
        3.5.1 试验仪器与方法第35-36页
        3.5.2 正交试验方案与结果第36-37页
        3.5.3 直观分析第37-38页
        3.5.4 方差分析第38页
        3.5.5 回归分析第38-39页
    3.6 相关分析第39页
    3.7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低品质粉煤灰木质素纤维复合抹灰砂浆的力学性能第41-56页
    4.1 抗压强度第41-46页
        4.1.1 试验仪器与方法第41-42页
        4.1.2 正交试验方案与结果第42-43页
        4.1.3 直观分析第43-44页
        4.1.4 方差分析第44-45页
        4.1.5 回归分析第45-46页
    4.2 劈裂抗拉强度第46-50页
        4.2.1 试验仪器与方法第46-47页
        4.2.2 正交试验方案与结果第47-48页
        4.2.3 直观分析第48页
        4.2.4 方差分析第48-49页
        4.2.5 回归分析第49-50页
    4.3 拉伸粘结强度第50-54页
        4.3.1 试验仪器与方法第50-51页
        4.3.2 正交试验方案与结果第51-52页
        4.3.3 直观分析第52-53页
        4.3.4 方差分析第53页
        4.3.5 回归分析第53-54页
    4.4 相关分析第54-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低品质粉煤灰木质素纤维复合抹灰砂浆的干燥收缩第56-62页
    5.1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6-61页
        5.1.1 试验仪器与方法第56-57页
        5.1.2 正交试验方案与结果第57-58页
        5.1.3 直观分析第58-59页
        5.1.4 方差分析第59-60页
        5.1.5 回归分析第60-61页
    5.2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6.1 结论第62-63页
    6.2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致谢第67-68页
个人简介第68页
论文发表情况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巢湖市平顶山地区地质遗迹保护与区域规划融构研究
下一篇:合肥市工业空间布局的演变与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