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1.1 地质遗迹保护的重要性 | 第15页 |
1.1.2 城乡建设对地质遗迹保护产生影响 | 第15页 |
1.1.3 平顶山地区地质遗迹未得到有效保护 | 第15页 |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35页 |
2.1 地质遗迹的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2.1.1 地质遗迹的定义 | 第19页 |
2.1.2 地质遗迹的价值 | 第19-20页 |
2.2 地质遗迹保护发展趋势 | 第20-23页 |
2.2.1 国际保护发展趋势 | 第20-22页 |
2.2.2 国内保护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2.2.3 总结 | 第23页 |
2.3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研究综述 | 第23-29页 |
2.3.1 国际地质遗迹保护规划与实践研究 | 第23-27页 |
2.3.2 国内地质遗迹保护规划与实践研究 | 第27-29页 |
2.3.3 总结 | 第29页 |
2.4 我国地质遗迹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依据 | 第29-34页 |
2.4.1 国家层面相关法律法规 | 第29-32页 |
2.4.2 地方层面相关法律法规 | 第32-33页 |
2.4.3 总结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地质遗迹保护与区域规划融构框架体系研究 | 第35-43页 |
3.1 框架构建理论指导——区域规划思想的引入 | 第35-36页 |
3.2 制定和完善地质遗迹保护法律法规 | 第36-37页 |
3.3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 | 第37-39页 |
3.3.1 划定地质遗迹保护范围 | 第37-38页 |
3.3.2 查清地质遗迹保护资源 | 第38-39页 |
3.3.3 划定地质遗迹保护分区 | 第39页 |
3.4 区域各层次规划与地质遗迹保护协调融构 | 第39-41页 |
3.4.1 宏观——战略规划层面 | 第40页 |
3.4.2 中观——总体规划层面 | 第40-41页 |
3.4.3 微观——详细规划层面 | 第41页 |
3.5 健全地质遗迹保护管理体系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平顶山地区地质遗迹保护概况 | 第43-56页 |
4.1 平顶山地区地质遗迹概况 | 第43-45页 |
4.1.1 区位概况 | 第43-44页 |
4.1.2 已探测出的地质遗迹类型 | 第44-45页 |
4.2 平顶山地区地质遗迹的价值 | 第45-48页 |
4.2.1 地球科学价值 | 第45-47页 |
4.2.2 资源价值 | 第47-48页 |
4.2.3 生态价值 | 第48页 |
4.2.4 社会价值 | 第48页 |
4.3 保护的现状问题 | 第48-51页 |
4.3.1 矿山开采影响 | 第49页 |
4.3.2 鱼龙化石盗采现象严重 | 第49页 |
4.3.3 周边土地利用布局混乱 | 第49-50页 |
4.3.4 夏阁镇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影响 | 第50-51页 |
4.3.5 省道S105对地质遗迹的影响 | 第51页 |
4.4 地质遗迹保护现状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1-54页 |
4.4.1 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51-52页 |
4.4.2 缺乏完整的保护规划体系 | 第52-53页 |
4.4.3 对地质遗迹价值缺乏认识 | 第53-54页 |
4.4.4 缺乏系统的保护管理 | 第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平顶山地区地质遗迹保护与区域规划融构策略 | 第56-75页 |
5.1 目标和原则 | 第56-57页 |
5.1.1 目标 | 第56页 |
5.1.2 原则 | 第56-57页 |
5.2 完善巢湖市相关法律法规 | 第57页 |
5.3 完善区域各层次相关规划编制指引 | 第57-59页 |
5.4 平顶山地区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策略 | 第59-60页 |
5.4.1 划定地质遗迹保护范围 | 第59-60页 |
5.4.2 地质遗迹的调查、评价和登录 | 第60页 |
5.4.3 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 | 第60页 |
5.5 城市空间与地质遗迹保护的规划协调策略 | 第60-71页 |
5.5.1 环巢湖区域层面城乡建设空间与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协调策略 | 第61-64页 |
5.5.2 巢湖市城市发展空间与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协调策略 | 第64-66页 |
5.5.3 平顶山地区地质遗迹及其建设控制区规划协调策略 | 第66-71页 |
5.6 平顶山地区地质遗迹保护管理的策略 | 第71-74页 |
5.6.1 建立保护管理机构 | 第71-73页 |
5.6.2 地质遗迹保护相关规划实施的管控措施 | 第73-7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平顶山地区地质遗迹保护近期实施建议 | 第75-78页 |
6.1 加强地质遗迹的生态环境修复与监测 | 第75页 |
6.2 设立地质遗迹保护区,申报平顶山地质公园 | 第75-76页 |
6.3 编制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的专项规划 | 第76页 |
6.4 加强地质遗迹保护的宣传 | 第76-77页 |
6.5 建立专业人才管理培训机制 | 第77-7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1页 |
7.1 总结 | 第78-79页 |
7.1.1 区域视角研究地质遗迹保护的必要性 | 第78页 |
7.1.2 地质遗迹保护与区域规划融构框架体系的构建 | 第78-79页 |
7.1.3 平顶山地区地质遗迹保护的实证应用 | 第79页 |
7.2 不足 | 第79页 |
7.3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