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索钢丝损伤分级及其疲劳寿命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钢丝腐蚀评定方法与疲劳寿命理论 | 第18-34页 |
2.1 引言 | 第18-19页 |
2.2 拉索钢丝腐蚀评定方法 | 第19-24页 |
2.2.1 均匀腐蚀评定方法 | 第19-21页 |
2.2.2 局部腐蚀评定方法 | 第21-24页 |
2.3 拉索钢丝疲劳寿命基本理论 | 第24-27页 |
2.3.1 疲劳寿命模型 | 第24-25页 |
2.3.2 影响疲劳寿命因素 | 第25-26页 |
2.3.3 疲劳寿命计算方法 | 第26-27页 |
2.4 损伤容限法基本理论 | 第27-33页 |
2.4.1 应力强度因子 | 第27-28页 |
2.4.2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 | 第28-30页 |
2.4.3 剩余疲劳寿命估算 | 第30-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预腐蚀钢丝损伤分级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 第34-49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银盆岭大桥简介 | 第35-36页 |
3.3 试验索钢丝性能参数 | 第36-37页 |
3.4 既有预腐蚀钢丝损伤分级 | 第37-42页 |
3.4.1 镀锌钢丝腐蚀分级 | 第37-38页 |
3.4.2 分析说明 | 第38-39页 |
3.4.3 试验结果 | 第39-42页 |
3.4.4 基于蚀坑参数的钢丝腐蚀分级 | 第42页 |
3.5 腐蚀钢丝力学性能试验 | 第42-48页 |
3.5.1 腐蚀钢丝轴向拉伸试验 | 第42-46页 |
3.5.2 钢丝断口形貌分析 | 第46-47页 |
3.5.3 锈蚀钢丝弯曲性能试验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预腐蚀拉索疲劳试验研究 | 第49-72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2 拉索疲劳性能试验概况 | 第50-54页 |
4.2.1 试验锚具 | 第50-51页 |
4.2.2 试验加载与数据采集装置 | 第51-53页 |
4.2.3 拉索构造及测点的布置 | 第53-54页 |
4.3 拉索锈蚀钢丝排列组合 | 第54-58页 |
4.3.1 试验索钢丝编号 | 第54-55页 |
4.3.2 拉索钢丝编组 | 第55-58页 |
4.4 试验方案与结果分析 | 第58-65页 |
4.4.1 试验方案 | 第58-59页 |
4.4.2 试验结果 | 第59-65页 |
4.5 疲劳断口分析 | 第65-70页 |
4.5.1 疲劳断口基本理论 | 第65-66页 |
4.5.2 疲劳断口定量分析 | 第66-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预腐蚀钢丝有限元分析与剩余疲劳寿命评估 | 第72-97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预腐蚀钢丝蚀坑有限元分析 | 第72-92页 |
5.2.1 含蚀坑模型的建立 | 第72-74页 |
5.2.2 均匀腐蚀含蚀坑钢丝的有限元分析 | 第74-78页 |
5.2.3 半球型蚀坑腐蚀钢丝的有限元分析 | 第78-81页 |
5.2.4 半椭球型蚀坑钢丝的有限元分析 | 第81-90页 |
5.2.5 有限元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 第90-92页 |
5.3 预腐蚀钢丝疲劳寿命的计算与分析 | 第92-96页 |
5.3.1 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方法 | 第92页 |
5.3.2 剩余疲劳寿命的理论计算流程 | 第92-94页 |
5.3.3 理论值与实际值比较分析 | 第94-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7页 |
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5-106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实践项目)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