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资源调2查与水利规划论文--水资源开发论文--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与改造论文

基于SPA耦合模型的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及提升对策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9-22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9-20页
        1.2.1 水资源承载力国外研究进展第10-13页
        1.2.2 水资源承载力国内研究进展第13-17页
        1.2.3 虚拟水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19页
        1.2.4 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第19-20页
    1.3 本文拟突破点第20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0-22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20页
        1.4.2 技术路线图第20-22页
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理论基础第22-30页
    2.1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第22-24页
        2.1.1 传统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第22-23页
        2.1.2 基于二元水循环的二维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第23-24页
    2.2 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第24-26页
    2.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第26-30页
        2.3.1 水平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第26-28页
        2.3.2 情景(状态)下的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第28页
        2.3.3 预测水资源承载规模第28-30页
3 研究区概况第30-41页
    3.1 自然地理概况第30-32页
        3.1.1 地理位置第30页
        3.1.2 地形与地貌特征第30页
        3.1.3 气候与水系特征第30-32页
    3.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第32-33页
    3.3 水资源概况第33-41页
        3.3.1 山东省水资源禀赋第33-37页
        3.3.2 山东省水资源主要特点第37页
        3.3.3 山东省水资源综合利用现状第37-39页
        3.3.4 山东省水资源状况总体评价第39-41页
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41-54页
    4.1 水足迹计算方法第41-45页
        4.1.1 水足迹账户构成第41-42页
        4.1.2 水足迹账户计算第42-45页
    4.2 SPA模型介绍第45-47页
        4.2.0 SPA基本原理第45-46页
        4.2.1 集合概念第46页
        4.2.2 集对概念第46页
        4.2.3 集对的联系度与联系数第46-47页
    4.3 SPA—VFS评价模型第47-50页
    4.4 指标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第50-52页
        4.4.1 主观赋权——Delphi(德尔菲)法第50-52页
        4.4.2 客观赋权——CRITIC法第52页
        4.4.3 综合赋权第52页
    4.5 SPA 耦合模型适应性分析第52-53页
    4.6 数据来源第53-54页
5 山东省水足迹综合评价第54-70页
    5.1 2005-2014 年山东省水足迹结果与分析第54-62页
        5.1.1 农业产品生产用水量第54-57页
        5.1.2 水足迹总量第57-59页
        5.1.3 2014 年山东省农业用水结构分析第59-62页
    5.2 2014 年山东省17地市水足迹结果与分析第62-70页
        5.2.0 农业产品生产用水量第62-67页
        5.2.1 2014 年山东省农作物产品虚拟水含量分析第67-68页
        5.2.2 水足迹总量第68-70页
6 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第70-86页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70-76页
        6.1.1 指标选取思路第70页
        6.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解释第70-74页
        6.1.3 确定评价指标等级第74-76页
    6.2 指标权重计算第76-78页
        6.2.1 Delphi主观赋权第76-77页
        6.2.2 最终权重计算第77-78页
    6.3 2005-2014 年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第78-81页
    6.4 2014 年山东省17地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第81-86页
7 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第86-91页
    7.1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虚拟水贸易战略第86-87页
        7.1.1 继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扩大VWD、EV值低的作物种植比例第86页
        7.1.2 提升农作物土壤蓄水保墒技术,合理配置蓝水、绿水第86-87页
    7.2 大力发展虚拟水战略,隐性提升水资源承载力第87页
    7.3 扩大水资源数量,提高水资源供给能力第87-91页
        7.3.1 构建新型水网,扩大雨洪、水资源调配工程第87-89页
        7.3.2 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水、海冰淡化,扩大非常规水利用第89-91页
8 结论与展望第91-93页
    8.1 结论第91-92页
    8.2 不足与展望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第99-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三不两利”:温和牧改的条件及实施--基于内蒙古镶黄旗的民主改革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