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二、文献综述及选题创新点 | 第13-17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二) 选题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湿地法律制度的概念、基本理念及其立法原则 | 第17-33页 |
一、“湿地”的定义 | 第17-21页 |
(一) 国际上关于湿地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二) 我国各省关于湿地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二、湿地保护的立法理念的反思 | 第21-29页 |
(一) 构建多元化主体的生态主义湿地保护立法理念 | 第21-25页 |
(二) 形成以生态平衡为目标的生态主义立法理念 | 第25-27页 |
(三) 确立以湿地保护主流化为指导的整体性立法理念 | 第27-29页 |
三、湿地法律保护的立法原则 | 第29-33页 |
(一) 生态优先保护原则 | 第29-30页 |
(二) 湿地整体性保护原则 | 第30-31页 |
(三) 谨慎预防保护原则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湿地保护法律制度 | 第33-41页 |
一、湿地规划制度 | 第33-35页 |
(一) 湿地规划制度的含义 | 第33-34页 |
(二) 湿地保护规划的制定主体 | 第34页 |
(三) 湿地保护规划的内容 | 第34-35页 |
(四) 湿地保护规划制度的监督机制 | 第35页 |
二、湿地分级分类和保护名录制度 | 第35-38页 |
(一) 建立湿地分级分类和保护名录制度的必要性 | 第36页 |
(二) 湿地保护的分级制度 | 第36-37页 |
(三) 湿地保护的分类制度 | 第37-38页 |
(四) 湿地保护的名录制度 | 第38页 |
三、建立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制度 | 第38-41页 |
(一) 建立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的选拔机制 | 第38-39页 |
(二) 明确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的职责与地位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湿地利用法律制度 | 第41-50页 |
一、湿地资源开发许可证制度 | 第41-43页 |
(一) 湿地开发许可证制度的含义 | 第41页 |
(二) 湿地开发许可证制度的内容 | 第41-43页 |
二、湿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43-47页 |
(一) 湿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含义 | 第43-44页 |
(二) 湿地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 第44-45页 |
(三) 湿地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 第45-46页 |
(四) 湿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当注意的问题 | 第46-47页 |
三、湿地生态环境补偿制度 | 第47-50页 |
(一) 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的含义 | 第47页 |
(二) 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的内容 | 第47-50页 |
第四章 湿地保护救济制度与责任制度 | 第50-57页 |
一、湿地保护司法救济制度 | 第50-53页 |
(一) 湿地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50-52页 |
(二) 湿地保护“三审合一”审判制度 | 第52-53页 |
二、破坏湿地主体责任追究制度 | 第53-55页 |
(一) 建立破坏湿地主体责任追究制度的必要性 | 第53页 |
(二) 破坏湿地主体责任追究制度的内容 | 第53-55页 |
三、行政管理主体责任追究制度 | 第55-57页 |
(一) 行政管理主体责任的分类 | 第55页 |
(二) 行政管理主体责任追究制度的内容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