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向日葵黄萎病生防木霉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引言第10-21页
    1.1 向日葵黄萎病第10-12页
        1.1.1 向日葵简介第10页
        1.1.2 向日葵黄萎病的分布与危害第10页
        1.1.3 向日葵黄萎病的症状特点第10-11页
        1.1.4 向日葵黄萎病的病原菌第11-12页
    1.2 向日葵黄萎病的防治第12-13页
        1.2.1 选育抗病品种第12页
        1.2.2 农业防治第12页
        1.2.3 化学防治第12-13页
        1.2.4 生物防治第13页
    1.3 木霉菌的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1 木霉菌简介第13-14页
        1.3.2 木霉菌的地理分布第14-15页
        1.3.3 木霉菌的生存环境第15页
        1.3.4 木霉菌防治真菌病害研究进展第15-16页
    1.4 木霉菌的生防机制第16-19页
        1.4.1 重寄生作用第16页
        1.4.2 竞争作用第16-17页
        1.4.3 抗生作用第17-18页
        1.4.4 诱导植物抗性第18-19页
        1.4.5 酶的溶菌作用第19页
        1.4.6 辅助机制第19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21页
2 向日葵黄萎病生防木霉菌的分离筛选第21-28页
    2.1 试验材料第21页
        2.1.1 供试样品第21页
        2.1.2 供试菌株第21页
        2.1.3 向日葵品种第21页
        2.1.4 培养基第21页
        2.1.5 主要仪器设备第21页
    2.2 试验方法第21-23页
        2.2.1 木霉菌株的分离与纯化第21页
        2.2.2 木霉菌株的保存第21-22页
        2.2.3 平板拮抗活性的测定第22页
        2.2.4 处理液的制备第22页
        2.2.5 室内防治效果测定第22-23页
        2.2.6 田间防治效果测定第23页
        2.2.7 数据统计分析第2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3-27页
        2.3.1 木霉菌的分离第23-24页
        2.3.2 平板拮抗活性的测定第24-25页
        2.3.3 室内防治效果测定第25页
        2.3.4 田间防治效果测定第25-27页
    2.4 结论与讨论第27-28页
3 生防木霉菌的复筛第28-32页
    3.1 试验材料第28页
        3.1.1 供试菌株第28页
        3.1.2 供试培养基第28页
        3.1.3 主要仪器设备第28页
    3.2 试验方法第28-29页
        3.2.1 木霉菌挥发性代谢物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第28页
        3.2.2 木霉菌非挥发性代谢物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第28页
        3.2.3 木霉菌不同浓度代谢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第28-29页
        3.2.4 数据统计分析第2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9-31页
        3.3.1 木霉菌挥发性代谢物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第29页
        3.3.2 木霉菌非挥发性代谢物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第29-30页
        3.3.3 木霉菌不同浓度代谢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第30-31页
    3.4 结论与讨论第31-32页
4 生防木霉菌菌株XM-7的鉴定第32-35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32-33页
        4.1.1 供试材料第32页
        4.1.2 主要仪器设备第32页
        4.1.3 形态学鉴定第32页
        4.1.4 分子生物学鉴定第32-33页
    4.2 结果和分析第33-34页
        4.2.1 XM-7形态学鉴定结果第33-34页
        4.2.2 XM-7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第34页
    4.3 结论与讨论第34-35页
5 生防木霉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第35-42页
    5.1 试验材料第35页
        5.1.1 供试菌株第35页
        5.1.2 供试试剂第35页
        5.1.3 主要仪器设备第35页
        5.1.4 供试培养基第35页
    5.2 试验方法第35-37页
        5.2.1 培养基类型对菌株XM-7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第35-36页
        5.2.2 不同温度对菌株XM-7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第36页
        5.2.3 不同pH对菌株XM-7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第36页
        5.2.4 不同碳源对菌株XM-7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第36页
        5.2.5 不同氮源对菌株XM-7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第36页
        5.2.6 光照对菌株XM-7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第36-37页
        5.2.7 微量元素对菌株XM-7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第37页
        5.2.8 数据统计分析第37页
    5.3 结果分析第37-41页
        5.3.1 培养基类型对菌株XM-7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第37-38页
        5.3.2 不同温度对菌株XM-7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第38页
        5.3.3 不同pH对菌株XM-7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第38-39页
        5.3.4 不同碳源对菌株XM-7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第39-40页
        5.3.5 不同氮源对菌株XM-7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第40页
        5.3.6 光照对菌株XM-7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第40页
        5.3.7 微量元素对菌株XM-7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第40-41页
    5.4 结论与讨论第41-42页
6 生防木霉菌XM-7对向日葵黄萎病菌生防机制的研究第42-51页
    6.1 试验材料第42页
        6.1.1 供试菌株第42页
        6.1.2 供试向日葵品种第42页
        6.1.3 主要仪器设备第42页
    6.2 试验方法第42-45页
        6.2.1 木霉菌XM-7对黄萎病菌的重寄生作用第42页
        6.2.2 木霉菌XM-7的定殖能力第42页
        6.2.3 木霉菌XM-7对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第42-45页
    6.3 结果分析第45-50页
        6.3.1 木霉菌XM-7对黄萎病菌的重寄生作用第45页
        6.3.2 木霉菌XM-7的定殖能力第45-46页
        6.3.3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第46-47页
        6.3.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第47-48页
        6.3.5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第48-49页
        6.3.6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第49-50页
    6.4 结论与讨论第50-51页
7 结论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62页
作者简介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柠檬绿木霉固体发酵工艺及颗粒制剂研究
下一篇:干旱胁迫下不同砧木对酿酒葡萄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