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对具有“傍老”倾向的大学生就业激励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角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2-18页
    一、研究背景第12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一)研究目的第12-13页
        (二)研究意义第13页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7页
        (一)国内研究综述第13-15页
        (二)国外研究综述第15-16页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评析第16-17页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17-18页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页
        (二)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一章 “傍老族”的内涵、特征及影响第18-25页
    一、“傍老族”的内涵第18-19页
    二、“傍老族”的主要特征第19-23页
        (一)80 后、90 后独生子女占主体第19-20页
        (二)依赖心理强烈第20-21页
        (三)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第21页
        (四)抗挫折能力较弱第21-22页
        (五)社会责任感缺失第22页
        (六)存在职业歧视第22-23页
    三、“傍老族”的不良影响第23-25页
        (一)增加家庭压力第23页
        (二)累积社会危机第23-24页
        (三)妨碍自身发展第24-25页
第二章 “傍老”倾向的大学生就业激励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第25-46页
    一、大学生自我就业激励中存在的问题第26-35页
        (一)性格缺陷导致就业激励不足第26-27页
        (二)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足易缺乏就业信心第27-28页
        (三)“社会不适应”症明显易产生就业退缩第28-29页
        (四)求职竞争力核心素养缺乏易导致就业失败第29-30页
        (五)就业期望值过高易导致就业挫折第30-31页
        (六)过分迷恋体制内工作易缩小就业路径第31-32页
        (七)依赖心理强易缺失就业主动性第32-33页
        (八)抗压能力差易产生就业受挫第33-34页
        (九)个人主义色彩严重易产生就业危机第34-35页
    二、政府就业激励中的问题第35-40页
        (一)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发挥欠缺第35-36页
        (二)就业环境紧张,就业岗位拓展不足第36-37页
        (三)基层就业政策激励效果不明显第37-39页
        (四)不良就业舆论影响大学生就业积极性第39-40页
    三、学校就业激励中的问题第40-43页
        (一)就业指导针对性薄弱易导致学生就业茫然第40-41页
        (二)就业能力培养不足易导致学生缺失就业竞争力第41-42页
        (三)实践环节相对薄弱易导致学生就业困难第42-43页
    四、家庭就业激励中的问题第43-46页
        (一)重学业成绩轻社会实践易导致子女缺乏就业核心素养第43-44页
        (二)重物质满足轻精神交流易导致子女就业观出现偏差第44-46页
第三章 加强“傍老”倾向大学生就业激励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第46-63页
    一、提升自我就业激励水平第47-50页
        (一)正确认识自己,适应就业环境第47页
        (二)转变就业观念,转换就业思路第47-49页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增加就业自信心第49-50页
        (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加就业成功率第50页
    二、强化政府就业激励功能第50-53页
        (一)完善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第50-51页
        (二)建立良好的就业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第51-52页
        (三)提升基层就业政策的实效第52-53页
        (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第53页
    三、完善学校就业激励措施第53-58页
        (一)完善就业指导内容,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第53-56页
        (二)增加核心能力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第56-57页
        (三)理论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就业比较优势第57-58页
    四、纠正家庭就业激励偏差第58-63页
        (一)加强子女德行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第58-61页
        (二)加强与孩子的精神交流,提高子女抗挫折能力第61-63页
结语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0页
附录第70-74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本溪市德峪社区老年人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取向研究--以大理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