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建安七子文学总体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第二节 本文选取的研究角度——“士不遇” | 第11-12页 |
第三节“士不遇”主题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第四节 论文整体框架构思 | 第13-14页 |
第一章“士不遇”的渊源与建安七子“不遇”的背景 | 第14-22页 |
第一节 建安七子前的“士不遇”渊源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建安七子“士不遇”情结的形成 | 第15-22页 |
一、动乱使七子仕途受阻 | 第16页 |
二、归曹后又与曹操用人政策冲突 | 第16-18页 |
三、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 | 第18-22页 |
第二章 建安七子“士不遇”概况 | 第22-29页 |
第一节 才不得用 | 第22-25页 |
第二节 久仕不迁 | 第25-26页 |
第三节 获罪贬谪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建安七子“士不遇”情感表现方式 | 第29-40页 |
第一节 直抒胸臆感“士不遇” | 第29-32页 |
第二节 借以他物别有兴寄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借他人之酒浇心中之块垒 | 第34-35页 |
第四节 纪行登览抒发“不遇”之感 | 第35-38页 |
第五节“诗可以怨”——刺政怨世抒发“不遇”之感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建安七子“不遇”形象与“不遇”作品的文化分析 | 第40-47页 |
第一节 建安七子“不遇”形象的文化分析 | 第40-45页 |
一、耿介不阿、坚持正义的品格 | 第40-41页 |
二、执着的入仕精神和远大的政治追求 | 第41-43页 |
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建安七子不遇作品的文化分析 | 第45-47页 |
一、儒家积极进取精神 | 第45-46页 |
二、道家无为思想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附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