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由初中数学课堂上老师的教学行为引发思考 | 第10-11页 |
1.1.2 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问题 | 第12-13页 |
1.3 研究分析工具 | 第13页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 | 第13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2.1.1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2.1.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2.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综述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2.1 有效教学理论 | 第20-21页 |
2.2.2 课堂有效教学理论 | 第21-22页 |
2.2.3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 第22页 |
2.2.4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第22-23页 |
2.2.5 教学最优化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标准、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24-34页 |
3.1 课堂有效教学标准 | 第24-25页 |
3.2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 | 第25-30页 |
3.3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 | 第30-32页 |
3.4 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案例研究 | 第34-56页 |
4.1 以《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为例分析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行为 | 第34-41页 |
4.1.1 教学内容实录 | 第34-37页 |
4.1.2 记录观察量表 | 第37-38页 |
4.1.3 观察量表分析 | 第38-41页 |
4.2 以《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2)》为例分析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行为 | 第41-46页 |
4.2.1 教学内容实录 | 第41-43页 |
4.2.2 记录观察量表 | 第43-44页 |
4.2.3 观察量表分析 | 第44-46页 |
4.3 以《18.2.3 正方形》为例分析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行为 | 第46-51页 |
4.3.1 教学内容实录 | 第46-48页 |
4.3.2 记录观察量表 | 第48-49页 |
4.3.3 观察量表分析 | 第49-51页 |
4.4 结论 | 第51-56页 |
4.4.1 案例分析总结 | 第51-53页 |
4.4.2 案例分析中发现的问题 | 第53-56页 |
第五章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改进策略及展望 | 第56-62页 |
5.1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改进提高策略 | 第56-60页 |
5.1.1 讲述行为的改进策略 | 第56-57页 |
5.1.2 提问行为的改进策略 | 第57-58页 |
5.1.3 互动行为的改进策略 | 第58-60页 |
5.1.4 讨论行为的改进策略 | 第60页 |
5.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A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观察表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