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8页 |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 (一)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四、创新之处 | 第11页 |
| 五、田野点概况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唢呐艺术现状分析 | 第13-25页 |
| 一、唢呐概述 | 第13-16页 |
| (一)关于唢呐起源的不同说法 | 第13页 |
| (二)唢呐在中国的发展 | 第13-14页 |
| (三)唢呐在民间 | 第14-16页 |
| 二、唢呐艺术在河南沁阳的生存现状 | 第16-20页 |
| 三、唢呐艺术在大理洱源的生存现状 | 第20-24页 |
| 四、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沁阳汉族与洱源白族唢呐的音乐对比分析 | 第25-36页 |
| 一、沁阳汉族与洱源白族唢呐形制的对比 | 第25-28页 |
| (一)洱源白族唢呐 | 第25-26页 |
| (二)沁阳汉族唢呐 | 第26-28页 |
| 二、沁阳汉族与洱源白族唢呐演奏风格与技法对比 | 第28-31页 |
| (一)沁阳汉族唢呐的演奏风格与技法 | 第28-30页 |
| (二)洱源白族唢呐的演奏风格与技法 | 第30-31页 |
| 三、沁阳汉族与洱源白族唢呐演奏内容对比 | 第31-34页 |
| 四、小结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沁阳汉族与洱源白族唢呐艺术与当地社会文化关系 | 第36-49页 |
| 一、与文化空间的关系 | 第36-38页 |
| (一)文化空间 | 第36页 |
| (二)不同文化空间下的沁阳汉族唢呐和洱源白族唢呐 | 第36-38页 |
| 二、与礼俗活动的关系 | 第38-43页 |
| (一)丧礼 | 第38-42页 |
| (二)婚礼 | 第42-43页 |
| 三、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 第43-45页 |
| (一)由宗教信仰衍生出的民俗活动 | 第43-44页 |
| (二)娱神与娱人 | 第44-45页 |
| 四、与审美取向的关系 | 第45-48页 |
| (一)音乐与其功能 | 第45-46页 |
| (二)不同生活习性下的审美习性与两地唢呐发展的关系 | 第46页 |
| (三)外来音乐冲击下的审美变异与两地唢呐发展的关系 | 第46-48页 |
| 五、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沁阳汉族与洱源白族唢呐艺术的传承 | 第49-63页 |
| 一、沁阳汉族与洱源白族唢呐艺术的传承价值 | 第49-52页 |
| (一)唢呐艺术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瑰宝 | 第49-50页 |
| (二)“孝”在唢呐艺术中的集中体现 | 第50-52页 |
| 二、沁阳汉族与洱源白族唢呐艺术的传承之路 | 第52-59页 |
| (一)沁阳汉族与洱源白族唢呐艺术传承存在的问题 | 第52-57页 |
| (二)文化自觉与唢呐艺术的传承 | 第57-59页 |
| 三、沁阳汉族与洱源白族唢呐艺术的传承策略 | 第59-62页 |
| (一)传承人素质的全面性 | 第59页 |
| (二)传承方式的多元性 | 第59-60页 |
| (三)保障和完善唢呐艺术的传承空间 | 第60-62页 |
| 四、小结 | 第62-63页 |
| 结语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