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本次研究关键名词定位说明 | 第6-11页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9页 |
1.1.1 背景:城市气候问题和城市温度研究 | 第15-17页 |
1.1.2 问题:城市温度研究与规划设计之间的鸿沟 | 第17-19页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 第19-31页 |
1.2.1 城市温度研究的范围与尺度 | 第21-22页 |
1.2.2 城市温度研究的对象及采用的数据、方法 | 第22-23页 |
1.2.3 温度升高对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 第23-24页 |
1.2.4 城市温度现象与地表要素的联系 | 第24-26页 |
1.2.5 城市规划设计对温度等气候现象的响应 | 第26-27页 |
1.2.6 分区理念的诞生、演变与规划行业的需求 | 第27-30页 |
1.2.7 国内研究动态 | 第30-31页 |
1.3 关于本项研究 | 第31-37页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 | 第31-32页 |
1.3.2 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4页 |
1.3.3 本次研究的内容和关键问题 | 第34-35页 |
1.3.4 本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城市地表温度的空间动态特征及其与地表要素之间的关系 | 第37-61页 |
本章导读 | 第37页 |
2.1 地表温度及其动态特征 | 第37-41页 |
2.1.1 关于地表温度(LST)的研究 | 第37-38页 |
2.1.2 LST和地表要素关系的空间动态(spatial dynamics)特性 | 第38-39页 |
2.1.3 本章研究概览 | 第39-41页 |
2.2 研究区信息和数据 | 第41-42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42-48页 |
2.3.1 地表温度LST的获取 | 第42-44页 |
2.3.2 不透水面比例ISF的获取 | 第44-46页 |
2.3.3 LST的空间自相关性 | 第46页 |
2.3.4 关于LST-ISF关系的多尺度分析 | 第46-48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48-56页 |
2.4.1 LST的空间动态特征 | 第48-49页 |
2.4.2 不同分辨率下的数据 | 第49-52页 |
2.4.3 ISF-LST关系的空间动态特点 | 第52-56页 |
2.5 对实验结果的思考 | 第56-60页 |
2.5.1 关于考察地理现象 | 第56-57页 |
2.5.2 关于相似性,空间依赖性和尺度 | 第57-58页 |
2.5.3 相关性模型的选取和配置 | 第58页 |
2.5.4 ISF-LST关系的空间动态性 | 第58-59页 |
2.5.5 作用尺度作为城市发展尺度的表征 | 第59页 |
2.5.6 采样尺度和研究范围的影响 | 第59-6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基于城市地表热环境的城市地表覆盖要素分区 | 第61-82页 |
本章导读 | 第61页 |
3.1 从城市热环境研究到气候分区 | 第61-65页 |
3.1.1 热环境研究的困境 | 第61-62页 |
3.1.2 城市局部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 | 第62-64页 |
3.1.3 本章研究概览 | 第64-65页 |
3.2 研究区信息和数据 | 第65-66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66-69页 |
3.3.1 对地表温度具备相应本领的指标 | 第66-67页 |
3.3.2 非监督分类对指标聚类中心的搜寻 | 第67-68页 |
3.3.3 利用现有的聚类中心对数据的监督分类 | 第68-69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69-78页 |
3.4.1 LTZ分类数量 | 第69-70页 |
3.4.2 LTZ空间分布和属性解释 | 第70-72页 |
3.4.3 LTZ的地表属性 | 第72-75页 |
3.4.4 LTZ各项指标与研究区平均水平 | 第75-76页 |
3.4.5 LTZ内各项指标与地表温度的关系核实 | 第76-78页 |
3.5 对实验结果的思考 | 第78-80页 |
3.5.1 城市规划中的分区理念 | 第78-79页 |
3.5.2 分区方法及可靠性 | 第79页 |
3.5.3 地表要素与LST关系的不确定性 | 第79-8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城市地表热环境局部温度模式及热点选取 | 第82-114页 |
本章导读 | 第82页 |
本章图形索引 | 第82-83页 |
4.1 关于地表温度研究及其缓解措施的滞后 | 第83-86页 |
4.1.1 地表温度和地表热岛 | 第83-84页 |
4.1.2 规划设计行业对温度问题的响应 | 第84-85页 |
4.1.3 本章研究概览:基于形态(morphology)的LST局部模式描述 | 第85-86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86-93页 |
4.2.1 研究区信息 | 第86-87页 |
4.2.2 地表温度(LST)信息 | 第87-88页 |
4.2.3 LST的潜在表面(latent LST surface) | 第88-91页 |
4.2.4 对LST形态的定量描述 | 第91-93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93-109页 |
4.3.1 LST的潜在模式(latent pattern) | 第93-96页 |
4.3.2 潜在LST表面的形态特征 | 第96-98页 |
4.3.3 潜在LST形态的时空动态特征 | 第98-102页 |
4.3.4 潜在“热点”(hotspot)的选定 | 第102-106页 |
4.3.5 “热点”和地表覆盖要素之间关系的全年动态特征 | 第106-109页 |
4.4 对潜在LST模式形态特征分析的思考 | 第109-112页 |
4.4.1 对于现象的考察尺度 | 第109-110页 |
4.4.2 从现象研究领域到规划设计行业 | 第110页 |
4.4.3 描述LST潜在模式的指标体系 | 第110-111页 |
4.4.4 对城市和地理现象过程的描述和理解(process-based knowledge) | 第111页 |
4.4.5 观察现象、提出假设,以及模型配置 | 第111-11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五章 基于地表热环境分区和热点分级的规划设计建议 | 第114-149页 |
本章导读 | 第114页 |
本章图形索引 | 第114页 |
5.1 城市微气候与城市规划设计 | 第114-118页 |
5.1.1 规划设计中的微气候知识 | 第115页 |
5.1.2 从策略到用地布局与规划 | 第115-117页 |
5.1.3 本章研究概览:以“问题”为导向的“策略”建议 | 第117-118页 |
5.2 研究区信息和数据 | 第118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118-126页 |
5.3.1 “问题—解决”框架 | 第118-119页 |
5.3.2 热点选取 | 第119-121页 |
5.3.3 热点中心(hotspot centroid)定点与优先级划分 | 第121-123页 |
5.3.4 地表热环境分区分级优化策略建议 | 第123-126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126-144页 |
5.4.1 热点中心(hotspot centroid)分布及特性 | 第126-128页 |
5.4.2 基于热点中心(hotspot centroid)的热点组团问题分级 | 第128-130页 |
5.4.3 热点中心地表要素指标水平即缓解措施 | 第130-144页 |
5.5. 关于分区分级策略方法的思考 | 第144-146页 |
5.5.1 规划设计的策略和工具 | 第144-145页 |
5.5.2 气候变化减缓/适应措施应对不确定性 | 第145页 |
5.5.3 气候问题与城市社会经济 | 第145-146页 |
5.5.4 规划设计规范的缺失 | 第14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6-149页 |
第六章 城市规划中的温度及气候问题 | 第149-158页 |
6.1 讨论 | 第149-154页 |
6.1.1 描述城市气候现象 | 第149-150页 |
6.1.2 城市气候问题的定位 | 第150-151页 |
6.1.3 实现城市“气候平等”的政策局限性 | 第151-152页 |
6.1.4 缓解城市气候问题的规划设计规范支撑 | 第152-154页 |
6.2 结论 | 第154-156页 |
6.3 展望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9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第169-170页 |
科研文献和会议报告 | 第169页 |
科研项目 | 第169-170页 |
致谢 | 第170-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