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手性高分子化合物 | 第9页 |
1.2 手性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9-10页 |
1.2.1 不对称合成(诱导)聚合 | 第9页 |
1.2.2 不对称选择聚合 | 第9-10页 |
1.3 手性聚合物的的分类 | 第10-14页 |
1.3.1 聚异氰化合物 | 第10-11页 |
1.3.2 聚甲基丙烯酸酯 | 第11页 |
1.3.3 聚胍 | 第11-12页 |
1.3.4 聚异氰酸酯 | 第12页 |
1.3.5 含Si的聚合物 | 第12-13页 |
1.3.6 聚苯乙烯 | 第13页 |
1.3.7 聚乙炔 | 第13-14页 |
1.4 手性聚N-取代马来酞亚胺光学性质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5 手性高分子光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5.1 结构因素 | 第16页 |
1.5.2 其他因素 | 第16-17页 |
1.6 手性高分子化合物结构表征 | 第17页 |
1.6.1 核磁共振仪 | 第17页 |
1.6.2 凝胶色谱仪 | 第17页 |
1.7 手性高分子化合物光学性质表征 | 第17-18页 |
1.7.1 旋光仪 | 第17-18页 |
1.7.2 圆二色光谱仪(CD) | 第18页 |
1.7.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第18页 |
1.7.4 荧光分光光度计 | 第18页 |
1.8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8.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8.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不同烃基取代的噁唑啉环新型手性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的研究 | 第20-35页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2.2 主要试剂、仪器设备及表征手段 | 第21-23页 |
2.2.1 主要试剂及原料 | 第21-22页 |
2.2.2 主要实验及测试仪器 | 第22页 |
2.2.3 化合物表征方法 | 第22-23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3-32页 |
2.3.1 手性氨基醇的制备 | 第23页 |
2.3.2 (S)1(9H-芴2基)4R-4,5-二氢噁唑啉((S)1FRDH)的合成 | 第23-27页 |
2.3.3 (S)2(9H-芴2基)4R-4,5-二氢噁唑啉((S)2FRDH)的合成 | 第27-3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2-34页 |
2.4.1 不同烃基取代的噁唑啉环新型手性化合物的合成 | 第32页 |
2.4.2 手性化合物的光学性质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N-马来酰亚胺单体阴离子聚合及DBU对聚合物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35-45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部份 | 第35-38页 |
3.2.1 引发剂的制备 | 第35-36页 |
3.2.2 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的合成 | 第36-37页 |
3.2.3 均聚反应 | 第37页 |
3.2.4 共聚反应 | 第37页 |
3.2.5 DBU与聚N-取代马来酰亚胺的反应 | 第37-38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38-44页 |
3.3.1 N-取代马来酰亚胺的均聚和共聚研究 | 第38-39页 |
3.3.2 DBU对手性聚N-取代马来酰亚胺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39-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5-47页 |
4.1 总结 | 第45页 |
4.2 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A 论文的化合物的简写对照表 | 第54-55页 |
附录B 论文中合成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图 | 第55-58页 |
个人简历、已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