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会审制度及现代启示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had | 第6-7页 |
序言 | 第9-10页 |
一、清朝会审制度的一般理论 | 第10-14页 |
(一) 清朝会审制度的内容和性质 | 第10-11页 |
(二) 清朝会审制度的法律渊源 | 第11-13页 |
1. 清朝会审制度产生的过程 | 第11-12页 |
2. 清朝会审制度产生的历史根源 | 第12-13页 |
(三) 清朝会审制度的突出特点 | 第13-14页 |
1. 清朝会审制度具有集权性 | 第13页 |
2. 清朝会审制度具有附属性 | 第13-14页 |
3. 清朝会审制度具有慎刑性 | 第14页 |
二、清朝会审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14-18页 |
(一) 会审制度的严格性 | 第14-15页 |
1. 清朝会审条文内容的严格性 | 第14-15页 |
2. 清朝会审实际执行的严格性 | 第15页 |
(二) 会审制度的结合性 | 第15-16页 |
1. 会审过程复核与复奏相结合 | 第15-16页 |
2. 会审审录方法的灵活结合 | 第16页 |
(三) 会审制度的固定性 | 第16-18页 |
1. 会审制度实施对象的固定性 | 第16-17页 |
2. 会审制度实施时间的固定性 | 第17页 |
3. 会审官员职责的固定性 | 第17-18页 |
三、清朝会审制度的评价及启示 | 第18-24页 |
(一) 清朝会审制度的评价 | 第18-20页 |
1. 清朝会审制度的价值 | 第18-19页 |
2. 清朝会审制度的局限性 | 第19-20页 |
(二) 清朝会审制度对当代司法建设的启示 | 第20-24页 |
1. “慎刑恤杀”价值理念的继承 | 第20-21页 |
2. “慎刑恤杀”价值理念冲突表现及启示 | 第21-22页 |
3. 会审制度对完善当今司法审判制度的启发 | 第22-24页 |
结语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7页 |
致谢 | 第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