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8-13页 |
第一章 "三言"与《清平山堂话本》对应篇目官员塑造之差异 | 第13-25页 |
第一节 细节描写之差异 | 第13-17页 |
一、合理性的强化 | 第13-15页 |
二、文人性的凸显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形象塑造之差异 | 第17-25页 |
一、人物形象的丰富 | 第17-20页 |
二、人物形象的重塑 | 第20-25页 |
第二章 "三言"宋元故事官员形象塑造 | 第25-34页 |
第一节 官员形象符号化、类型化 | 第25-29页 |
一、符号化 | 第25-26页 |
二、类型化 | 第26-29页 |
第二节 符号化、类型化的成因 | 第29-34页 |
一、重情节、不重人物的叙事传统 | 第29-30页 |
二、表演特性的内在要求 | 第30页 |
三、角色地位的内在限制 | 第30-32页 |
四、善恶二元、宿命意识等民众心理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三言"明代故事官员形象塑造 | 第34-52页 |
第一节 官员形象写实化、复杂化、多元化 | 第34-49页 |
一、形象塑造写实化 | 第34-38页 |
二、形象塑造复杂化 | 第38-42页 |
三、形象塑造多元化 | 第42-49页 |
第二节 写实化、复杂化、多元化的成因 | 第49-52页 |
一、话本小说案头化 | 第49-50页 |
二、话本小说文人化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