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淮南矿区潘集深部13-1煤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国外煤层气的发展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技术路线第17页
        1.3.3 完成的工作量第17-19页
2 研究区地质背景第19-27页
    2.1 井田位置、交通及生产概况第19页
    2.2 研究区内煤系地层概况第19-21页
    2.3 地质构造与地质演化第21-23页
        2.3.1 研究区构造总体特征第21-22页
        2.3.2 褶曲构造第22-23页
    2.4 水文地质条件第23-27页
        2.4.1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第23-24页
        2.4.2 研究区含水层第24-27页
3 煤层物性特征分析第27-41页
    3.1 13-1煤煤层厚度,分布与展布第27-28页
    3.2 煤岩特征第28-29页
        3.2.1 宏观煤岩特征第28页
        3.2.2 显微煤岩特征第28-29页
    3.3 煤质特征第29-30页
    3.4 孔隙特征第30-34页
        3.4.1 孔隙度第30-31页
        3.4.2 孔容和孔比表面积分布第31-34页
    3.5 煤层微观裂隙与渗透性特征第34-36页
        3.5.1 煤层微观裂隙发育特征第34-35页
        3.5.2 煤层渗透率特征第35-36页
    3.6 煤的吸附性能以及储层压力计算第36-39页
        3.6.1 13-1煤层吸附特性第36-38页
        3.6.2 储层压力计算第38-39页
    3.7 顶底板岩性分析第39-41页
4 淮南矿区13-1煤煤层气含量及资源量评价第41-51页
    4.1 煤层气成份分析第41-42页
    4.2 煤层气含量评价第42-46页
        4.2.1 煤层气含量的评价方法第42-44页
        4.2.2 基于兰氏方程计算瓦斯损失量第44页
        4.2.3 研究区瓦斯含量预测及分布规律第44-46页
    4.3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第46-48页
        4.3.1 网格的划分第46-47页
        4.3.2 网格属性的获取第47页
        4.3.3 储量计算第47-48页
    4.4 煤层气资源分布特征第48-51页
5 煤层气资源潜力的有利区带分析第51-63页
    5.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体系第51-53页
        5.1.1 单因素模糊评判第51页
        5.1.2 单层次模糊评价模型第51-52页
        5.1.3 多层次模糊评判模型第52-53页
    5.2 地理信息系统下的实现第53-54页
        5.2.1 按精度生成网格图层第53页
        5.2.2 网格图层的叠加第53-54页
    5.3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54-57页
    5.4 13-1煤层的有利区带评价第57-63页
        5.4.1 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系数第57-59页
        5.4.2 确定各因素隶属度函数第59-61页
        5.4.3 综合评价结果第61-63页
6 结论第63-65页
    6.1 结论第63-64页
    6.2 不足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致谢第69-70页
作者简介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政府文件翻译--以美国《全国融合中心网络2014-2017年国家战略》汉译为例
下一篇:基于WEKA的交通流数据处理平台搭建及预测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