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矿区潘集深部13-1煤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煤层气的发展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3.3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7-19页 |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19-27页 |
2.1 井田位置、交通及生产概况 | 第19页 |
2.2 研究区内煤系地层概况 | 第19-21页 |
2.3 地质构造与地质演化 | 第21-23页 |
2.3.1 研究区构造总体特征 | 第21-22页 |
2.3.2 褶曲构造 | 第22-23页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27页 |
2.4.1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 第23-24页 |
2.4.2 研究区含水层 | 第24-27页 |
3 煤层物性特征分析 | 第27-41页 |
3.1 13-1煤煤层厚度,分布与展布 | 第27-28页 |
3.2 煤岩特征 | 第28-29页 |
3.2.1 宏观煤岩特征 | 第28页 |
3.2.2 显微煤岩特征 | 第28-29页 |
3.3 煤质特征 | 第29-30页 |
3.4 孔隙特征 | 第30-34页 |
3.4.1 孔隙度 | 第30-31页 |
3.4.2 孔容和孔比表面积分布 | 第31-34页 |
3.5 煤层微观裂隙与渗透性特征 | 第34-36页 |
3.5.1 煤层微观裂隙发育特征 | 第34-35页 |
3.5.2 煤层渗透率特征 | 第35-36页 |
3.6 煤的吸附性能以及储层压力计算 | 第36-39页 |
3.6.1 13-1煤层吸附特性 | 第36-38页 |
3.6.2 储层压力计算 | 第38-39页 |
3.7 顶底板岩性分析 | 第39-41页 |
4 淮南矿区13-1煤煤层气含量及资源量评价 | 第41-51页 |
4.1 煤层气成份分析 | 第41-42页 |
4.2 煤层气含量评价 | 第42-46页 |
4.2.1 煤层气含量的评价方法 | 第42-44页 |
4.2.2 基于兰氏方程计算瓦斯损失量 | 第44页 |
4.2.3 研究区瓦斯含量预测及分布规律 | 第44-46页 |
4.3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 | 第46-48页 |
4.3.1 网格的划分 | 第46-47页 |
4.3.2 网格属性的获取 | 第47页 |
4.3.3 储量计算 | 第47-48页 |
4.4 煤层气资源分布特征 | 第48-51页 |
5 煤层气资源潜力的有利区带分析 | 第51-63页 |
5.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体系 | 第51-53页 |
5.1.1 单因素模糊评判 | 第51页 |
5.1.2 单层次模糊评价模型 | 第51-52页 |
5.1.3 多层次模糊评判模型 | 第52-53页 |
5.2 地理信息系统下的实现 | 第53-54页 |
5.2.1 按精度生成网格图层 | 第53页 |
5.2.2 网格图层的叠加 | 第53-54页 |
5.3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54-57页 |
5.4 13-1煤层的有利区带评价 | 第57-63页 |
5.4.1 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系数 | 第57-59页 |
5.4.2 确定各因素隶属度函数 | 第59-61页 |
5.4.3 综合评价结果 | 第61-63页 |
6 结论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不足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