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我国消费类公益诉讼内涵的界定 | 第16-27页 |
2.1 公益诉讼的界定 | 第16-18页 |
2.1.1 公共利益的界定 | 第16-18页 |
2.1.2 公益部分与私益部分是否可分 | 第18页 |
2.2 消费关系之界定 | 第18-21页 |
2.2.1 "消费者"之界定 | 第18-20页 |
2.2.2 "经营者"之界定 | 第20-21页 |
2.3 我国消费类公益诉讼之界定 | 第21-27页 |
2.3.1 合理理解新修《消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 | 第21-23页 |
2.3.2 境外消费类公益诉讼之比较 | 第23-27页 |
第3章 消协作为公益诉讼原告地位的落实 | 第27-38页 |
3.1 诉讼程序的启动 | 第27-28页 |
3.2 消费类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 | 第28-31页 |
3.2.1 明确起诉情形 | 第28页 |
3.2.2 明确案件类型 | 第28-31页 |
3.3 消协在诉讼中的诉讼地位与主要作用 | 第31-33页 |
3.3.1 消协在诉讼中的诉讼地位 | 第31-32页 |
3.3.2 消协在诉讼中的主要作用 | 第32-33页 |
3.4 消协职能实现之保障措施 | 第33-38页 |
3.4.1 实行强制律师代理制度 | 第34-35页 |
3.4.2 扩展经费的来源途径 | 第35-36页 |
3.4.3 赋予消协必要的权利 | 第36-38页 |
第4章 消费类公益诉讼的诉讼请求及相关问题 | 第38-51页 |
4.1 境外相关诉讼请求的经验及借鉴 | 第38-41页 |
4.1.1 境外相关的诉讼请求问题考察 | 第38-39页 |
4.1.2 构建我国消费类公益诉讼之诉讼请求类型 | 第39-41页 |
4.2 损害赔偿诉讼请求相关问题 | 第41-46页 |
4.2.1 消费类公益诉讼中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 | 第41-42页 |
4.2.2 损害赔偿的范围 | 第42-44页 |
4.2.3 损害赔偿额的认定 | 第44-46页 |
4.3 惩罚性赔偿诉讼请求相关问题 | 第46-51页 |
4.3.1 消费类公益诉讼中惩罚性赔偿难以适用现行立法 | 第46-47页 |
4.3.2 在构成要件上与一般的惩罚性赔偿略有不同 | 第47-48页 |
4.3.3 惩罚性赔偿的范围宜区分诉讼阶段和主体 | 第48-49页 |
4.3.4 原告在禁令诉讼中亦可请求惩罚性赔偿 | 第49-51页 |
第5章 胜诉利益之分配 | 第51-55页 |
5.1 分配范围 | 第51-52页 |
5.2 分配主体 | 第52-53页 |
5.2.1 参与分配的主体 | 第52-53页 |
5.2.2 负责分配的主体 | 第53页 |
5.3 分配原则 | 第53-55页 |
5.3.1 注重分配成本 | 第53页 |
5.3.2 根据具体情形分别适用分配程序 | 第53-55页 |
第6章 配套消费类公益诉讼的其他难点与破解 | 第55-60页 |
6.1 重复诉讼的避免 | 第55-56页 |
6.1.1 借鉴示范诉讼制度 | 第55页 |
6.1.2 借鉴被告集团诉讼模式 | 第55页 |
6.1.3 由消协或行政机关在判决生效后进行劝告 | 第55-56页 |
6.2 诉讼时效 | 第56-58页 |
6.3 举证责任 | 第58-60页 |
6.3.1 分阶段举证 | 第58页 |
6.3.2 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