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一、绪论 | 第12-20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二) 国际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8-20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二、社会组织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一) 社会组织的概念与属性 | 第20-22页 |
(二) 社会组织的理论依据 | 第22-24页 |
1.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2-23页 |
2. 政府失灵理论 | 第23页 |
3. 志愿失灵理论 | 第23-24页 |
(三) 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内涵 | 第24-25页 |
三、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主要功能 | 第25-29页 |
(一) 促进经济发展 | 第25-26页 |
1.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 第25页 |
2. 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 第25-26页 |
(二) 协调社会生活 | 第26-27页 |
1. 加强社会沟通协调 | 第26页 |
2. 调整社会矛盾 | 第26页 |
3. 倡导社会文明 | 第26-27页 |
(三) 服务社会公众 | 第27-28页 |
1. 提供公共服务 | 第27页 |
2. 保护弱势群体 | 第27页 |
3. 推动社区建设和发展 | 第27-28页 |
(四) 推动政治发展 | 第28-29页 |
1. 促进民主政治进步 | 第28页 |
2.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 第28-29页 |
四、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 第29-37页 |
(一) 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 | 第29-31页 |
1. 从近代到新中国建立前社会组织的发展 | 第29-30页 |
2.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组织的发展 | 第30-31页 |
(二) 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 | 第31-33页 |
(三) 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的特点 | 第33-37页 |
1. 不同类型组织人员的年龄呈现差异性结构 | 第33页 |
2. 成员文化水平较高,政治素质较好 | 第33-34页 |
3. 兼职人员占绝大多数 | 第34-35页 |
4. 组织规模和活动范围较小 | 第35-36页 |
5. 成员宗教信仰多元 | 第36页 |
6. 组织较好发挥了应有作用,成员自我认同度较高 | 第36页 |
7. 组织成员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有差异 | 第36-37页 |
五、我国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 | 第37-42页 |
(一) 活动经费不足 | 第37-39页 |
(二) 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39-40页 |
(三) 行政管理不到位 | 第40-41页 |
(四) 自身管理不完善 | 第41-42页 |
六、国外社会组织发展的经验启示 | 第42-46页 |
(一) 国外社会组织的发展概况 | 第42-43页 |
1. 历史悠久,数量巨大,种类繁多 | 第42-43页 |
2. 很大程度依靠政府扶持运行 | 第43页 |
3. 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 第43页 |
(二) 国外社会组织的成功经验 | 第43-46页 |
1. 完善的法律系统 | 第43-44页 |
2. 成熟的资金募集渠道 | 第44页 |
3. 良好的政府关系 | 第44-45页 |
4. 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 | 第45-46页 |
七、加快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的对策措施 | 第46-56页 |
(一) 加强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成长发展 | 第46-49页 |
1. 与社会组织建立互信合作的关系 | 第46-47页 |
2. 广泛开展社会服务的购买 | 第47页 |
3. 完善社会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 | 第47-48页 |
4. 突出培育社会组织发展重点领域 | 第48页 |
5. 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 第48-49页 |
(二) 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 | 第49-53页 |
1. 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 | 第49-50页 |
2、完善社会组织登记注册制度 | 第50-51页 |
3. 改善政府管理部门的服务 | 第51-52页 |
4. 加强分类管理指导 | 第52-53页 |
5. 建立全方位的监管模式 | 第53页 |
(三) 建立适合社会组织成长发展的有利环境 | 第53-56页 |
1. 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法律体系 | 第53-54页 |
2.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 第54页 |
3. 改善社会组织的政治地位 | 第54-56页 |
八、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