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序言 | 第8-12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2.1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方面的研究 | 第15-17页 |
1.2.2 节能量核定方法和手段方面的研究 | 第17-19页 |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 公共建筑能耗及其节能量的相关概念 | 第22-40页 |
2.1 公共建筑能耗 | 第22-24页 |
2.1.1 公共建筑的分类 | 第22-23页 |
2.1.2 公共建筑的能耗特点 | 第23-24页 |
2.2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 | 第24-33页 |
2.2.1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 第25-27页 |
2.2.2 照明插座系统节能改造 | 第27-28页 |
2.2.3 动力系统节能改造 | 第28-30页 |
2.2.4 空调系统节能改造 | 第30-32页 |
2.2.5 生活热水供应系统节能改造 | 第32页 |
2.2.6 供配电系统节能改造 | 第32-33页 |
2.3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节能量的概念及主要核定办法 | 第33-40页 |
2.3.1 节能量的含义 | 第33-34页 |
2.3.2 节能量核定方法及基本原则 | 第34-36页 |
2.3.3 节能量核定方法的选择 | 第36-40页 |
3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能耗修正因子分析 | 第40-52页 |
3.1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能耗影响因素的识别 | 第40-43页 |
3.1.1 基于文献的影响因素确定 | 第40-42页 |
3.1.2 不同因素对节能量核定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能耗影响因素的筛选 | 第43-50页 |
3.2.1 能耗及影响因素数据整理 | 第44-46页 |
3.2.2 影响因素偏相关分析 | 第46-47页 |
3.2.3 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 第47-50页 |
3.3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能耗修正系数的确定 | 第50-52页 |
3.3.1 室内负荷修正 | 第50页 |
3.3.2 通风空调状况修正 | 第50页 |
3.3.3 运营需求修正 | 第50-52页 |
4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节能量核定流程 | 第52-70页 |
4.1 项目边界的确定 | 第52-54页 |
4.1.1 项目运行边界 | 第53页 |
4.1.2 项目时间边界 | 第53-54页 |
4.1.3 项目管理边界 | 第54页 |
4.2 能耗的确定 | 第54-58页 |
4.2.1 分项计量原则 | 第54-56页 |
4.2.2 能耗采集过程 | 第56-57页 |
4.2.3 能耗采集指标 | 第57-58页 |
4.3 节能量的核定 | 第58-62页 |
4.3.1 分项节能量的核定 | 第59-61页 |
4.3.2 总节能量的合成 | 第61-62页 |
4.4 案例分析 | 第62-70页 |
4.4.1 案例概况 | 第62-64页 |
4.4.2 建筑节能量的核定 | 第64-66页 |
4.4.3 节能量的验证 | 第66-70页 |
5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节能量核定办法制定建议 | 第70-74页 |
5.1 充分利用分项计量平台,不断完善平台数据 | 第70页 |
5.2 灵活使用修正系数,酌情调整系数内容 | 第70-71页 |
5.3 重点考查用能性能,兼具舒适性和节能性 | 第71-72页 |
5.4 尝试引进第三方机构,逐步加深节能改造市场化 | 第72-73页 |
5.5 实时更新节能量核定办法,进一步提高节能量精确度 | 第73-7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页 |
6.2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A | 第80-81页 |
附录B | 第81-8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9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