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31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隧道施工对邻近既有桩基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现有典型研究方法与成果整理汇总 | 第14-17页 |
1.2.2 室内离心机模型试验法 | 第17页 |
1.2.3 数值模拟分析法 | 第17-20页 |
1.3 隧道-土体-桩基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3.1 隧道施工对地层变形的影响 | 第20-22页 |
1.3.2 桩-土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4 隧道工程中流固耦合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4.1 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 第24-25页 |
1.4.2 隧道工程中流固耦合作用的影响 | 第25-27页 |
1.5 现阶段有关研究的局限性 | 第27-28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1.6.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6.2 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2 新建隧道开挖对邻近既有单桩基础的影响分析 | 第31-55页 |
2.1 离心机模型试验的基本原理 | 第31-32页 |
2.2 离心机模型试验的基本方案 | 第32-36页 |
2.2.1 模型试验尺寸与配置 | 第32-34页 |
2.2.2 试验的前期准备 | 第34页 |
2.2.3 试验的实施步骤 | 第34-35页 |
2.2.4 试验的数据监测 | 第35-36页 |
2.3 数值模拟分析及其参数选择 | 第36-42页 |
2.3.1 有限元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 第36-38页 |
2.3.2 数值模拟参数的选取 | 第38-42页 |
2.3.3 数值模拟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42页 |
2.3.4 数值模拟的分析步骤 | 第42页 |
2.4 离心机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42-47页 |
2.4.1 Flac~(3D)中的局部坐标系与符号约定 | 第42-43页 |
2.4.2 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43-47页 |
2.5 隧道开挖对单桩基础渐进式影响的分析 | 第47-49页 |
2.6 隧道埋深对桩基础行为的影响分析 | 第49-5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3 新建隧道开挖对邻近既有群桩基础的影响分析 | 第55-83页 |
3.1 群桩基础承载力特性以及平面布置方案 | 第56-60页 |
3.1.1 群桩基础承载力特性的影响因素 | 第56-57页 |
3.1.2 群桩基础平面布置方案 | 第57页 |
3.1.3 群桩基础承载力分配规律的研究 | 第57-60页 |
3.2 群桩基础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建模说明 | 第60-63页 |
3.3 隧道开挖下穿无承台群桩基础的影响分析 | 第63-67页 |
3.3.1 隧道开挖引起的土体及群桩沉降 | 第63-64页 |
3.3.2 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槽 | 第64页 |
3.3.3 隧道开挖引起的土体及群桩在地表下各深度处沉降 | 第64-65页 |
3.3.4 隧道开挖引起的群桩轴力 | 第65-67页 |
3.4 隧道开挖下穿受承台约束群桩基础的影响分析 | 第67-71页 |
3.4.1 隧道开挖引起的土体及桩基础沉降 | 第67-68页 |
3.4.2 隧道开挖引起的有无承台桩基础轴力的对比分析 | 第68-70页 |
3.4.3 隧道开挖引起的有无承台桩基础弯矩的对比分析 | 第70-71页 |
3.5 隧道开挖侧穿受承台约束群桩基础的影响分析 | 第71-81页 |
3.5.1 隧道侧穿群桩基础的方案布置与说明 | 第71-72页 |
3.5.2 不同隧道埋深对群桩基础性能的影响 | 第72-78页 |
3.5.3 群桩"遮拦效应"的影响与荷载传递机制分析 | 第78-8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4 考虑流固耦合作用下隧道侧穿邻近桥梁基础的案例研究 | 第83-115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83-87页 |
4.1.1 工程概述 | 第83-86页 |
4.1.2 工程地质情况 | 第86页 |
4.1.3 水文地质情况 | 第86-87页 |
4.2 FLAC~(3D)流固耦合作用的计算原理 | 第87-91页 |
4.2.1 流固耦合概述 | 第87页 |
4.2.2 流固耦合分析的基本方程 | 第87-89页 |
4.2.3 流固耦合分析的参数设定与单位规则 | 第89-91页 |
4.3 双井区间隧道数值模拟的建模说明以及参数设定 | 第91-96页 |
4.3.1 数值模拟相关参数的选取 | 第91-93页 |
4.3.2 隧道施工方法的模拟 | 第93-94页 |
4.3.3 有限元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第94-96页 |
4.4 流固耦合作用下隧道开挖稳定性分析 | 第96-107页 |
4.4.1 流固耦合作用下渗流场分析 | 第96-99页 |
4.4.2 流固耦合作用下应力场分析 | 第99-101页 |
4.4.3 流固耦合作用下位移场分析 | 第101-105页 |
4.4.4 流固耦合作用下塑性区分析 | 第105-107页 |
4.5 流固耦合作用下隧道开挖对桩基础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107-113页 |
4.5.1 桩基础沉降 | 第108-109页 |
4.5.2 桩基础侧向变形 | 第109-110页 |
4.5.3 桩基础桩身轴力 | 第110-111页 |
4.5.4 桩基础桩身弯矩 | 第111-112页 |
4.5.5 桩基础桩身侧摩阻力 | 第112-11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5-116页 |
5.2 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1-12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