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第8-9页 |
1.2 研究问题的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概述 | 第14-32页 |
2.1 自下而上(bottom-up)与从顶至底(top-down) | 第14-17页 |
2.1.1 设计方法中的自下而上 | 第14-16页 |
2.1.2 设计方法中的从顶至底 | 第16-17页 |
2.2 自生成系统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2.1 德勒兹的“根状茎”及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2.2.2 从设计角度对德勒兹理论的解读 | 第18-20页 |
2.2.3 基本操作模式 | 第20-21页 |
2.3 几种自生成系统及其运作逻辑 | 第21-27页 |
2.3.1 分形系统 | 第21-22页 |
2.3.2 L系统 | 第22-23页 |
2.3.3 基于多代理元的集群行为 | 第23-25页 |
2.3.4 最短路径系统 | 第25-26页 |
2.3.5 遗传算法 | 第26-27页 |
2.4 自生成系统的设计运用 | 第27-31页 |
2.5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自生成系统设计操作 | 第32-65页 |
3.1 公园展示馆设计 | 第32-41页 |
3.1.1 项目背景 | 第32页 |
3.1.2 设计概念 | 第32-33页 |
3.1.3 计算构架与操作过程 | 第33-34页 |
3.1.4 建筑化 | 第34-41页 |
3.2 Merwehaven内港区改造城市设计 | 第41-47页 |
3.2.1 项目背景 | 第41-43页 |
3.2.2 设计概念 | 第43页 |
3.2.3 计算构架与操作过程 | 第43-47页 |
3.3 Merwehaven水上巴士码头综合体建筑设计 | 第47-62页 |
3.3.1 项目背景 | 第47-48页 |
3.3.2 设计概念 | 第48-50页 |
3.3.3 计算构架与操作过程 | 第50-57页 |
3.3.4 建筑化 | 第57-62页 |
3.4 操作逻辑总结 | 第62-63页 |
3.4.1 输入因子与设计影响条件的界定 | 第62页 |
3.4.2 操作逻辑的算法模型化 | 第62-63页 |
3.4.3 计算化的拓扑关系 | 第63页 |
3.4.4 形式生成 | 第63页 |
3.5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设计实例的分析与优化 | 第65-77页 |
4.1 基于遗传算法的建筑性能表现优化 | 第65-69页 |
4.1.1 遗传算法在建筑性能优化中的应用 | 第65-66页 |
4.1.2 结构性能分析与优化 | 第66-67页 |
4.1.3 表皮性能分析与优化 | 第67-69页 |
4.2 城市设计实例的后续分析与发展 | 第69-70页 |
4.3 码头综合体建筑设计实例的后续分析与发展 | 第70-75页 |
4.3.1 基于日照分析的表皮开口设计 | 第70-71页 |
4.3.2 功能分布与空间类型 | 第71-73页 |
4.3.3 流线分析 | 第73-75页 |
4.4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问题总结与反思 | 第77-89页 |
5.1 学术研究领域相关案例 | 第77-80页 |
5.1.1 超体工作室(Hyperdoby | 第77-79页 |
5.1.2 建筑联盟设计研究实验室(AADRL) | 第79-80页 |
5.2 计算拓扑与建筑形态之间的鸿沟 | 第80-83页 |
5.3 形式生成与可建造性 | 第83-86页 |
5.4 具有建造意识的自生成设计实践案例 | 第86-87页 |
5.5 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9-9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9-90页 |
6.2 论文反思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95-100页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0-101页 |
附录二 多代理元集群行为模拟系统生成建筑功能分布Processing程序代码 | 第101-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