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酞菁概述 | 第11-14页 |
1.1.1 酞菁和金属酞菁 | 第11-12页 |
1.1.2 酞菁锌的结构、性能与应用 | 第12-14页 |
1.2 聚集诱导荧光效应概述 | 第14-16页 |
1.2.1 聚集诱导荧光效应 | 第14-15页 |
1.2.2 聚集诱导荧光效应的发展与应用 | 第15-16页 |
1.3 自组装技术概述 | 第16-17页 |
1.3.1 自组装技术 | 第16页 |
1.3.2 金属酞菁自组装的发展与应用 | 第16-17页 |
1.4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1 选题依据与新意 | 第17-18页 |
1.4.2 研究路线与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不同分子量支化酞菁锌的制备与光学性能研究 | 第19-34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9-2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2.2.2 联苯型BPh的制备 | 第20-21页 |
2.2.3 不同分子量支化ZnPc的制备 | 第21-23页 |
2.2.4 分析测试仪器 | 第23-2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4-33页 |
2.3.1 支化ZnPc的制备 | 第24页 |
2.3.2 支化ZnPc的吸收光谱分析 | 第24-25页 |
2.3.3 支化ZnPc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25-29页 |
2.3.4 支化ZnPc的聚集诱导荧光性能分析 | 第29-31页 |
2.3.5 支化ZnPc的自组装诱导荧光性能分析 | 第31-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不同化学结构支化酞菁锌的制备与光学性能研究 | 第34-58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4-40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3.2.2 不同化学结构BPh的制备 | 第35-37页 |
3.2.3 不同化学结构ZnPc的制备 | 第37-39页 |
3.2.4 高分子复合薄膜PMMA-ZnPc的制备 | 第39页 |
3.2.5 分析测试仪器 | 第39-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57页 |
3.3.1 支化ZnPc的制备 | 第40页 |
3.3.2 支化ZnPc的吸收和荧光光谱分析 | 第40-43页 |
3.3.3 支化ZnPc的分子态荧光性能分析 | 第43-44页 |
3.3.4 支化ZnPc的聚集态荧光性能与聚集体形貌分析 | 第44-49页 |
3.3.5 支化ZnPc的固态荧光性能与理论模拟分析 | 第49-54页 |
3.3.6 支化ZnPc的薄膜状态荧光性能分析 | 第54-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支化酞菁锌微结构材料的制备与光学性能研究 | 第58-76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8-61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4.2.2 对苯型支化ZnPc的制备 | 第59页 |
4.2.3 羧基化ZnPc水溶液的制备 | 第59页 |
4.2.4 支化ZnPc微结构的制备 | 第59-60页 |
4.2.5 支化ZnPc微结构的光催化和吸附性能测试 | 第60页 |
4.2.6 分析测试仪器 | 第60-6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5页 |
4.3.1 支化ZnPc微结构的制备 | 第61-62页 |
4.3.2 支化ZnPc微结构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62-63页 |
4.3.3 支化ZnPc微结构的结构组成分析 | 第63-65页 |
4.3.4 支化ZnPc微结构的吸收和荧光光谱分析 | 第65-66页 |
4.3.5 支化ZnPc微结构的光催化和吸附性能分析 | 第66-70页 |
4.3.6 支化ZnPc微结构的材料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70-71页 |
4.3.7 支化ZnPc微结构的生长过程与机理分析 | 第71-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76-77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