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前言 | 第15-20页 |
1.1 目的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种植方式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1.1 种植方式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6页 |
1.2.1.2 种植方式对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1.3 种植方式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第17页 |
1.2.1.4 种植方式对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17-18页 |
1.2.2 氮肥后效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2.1 氮肥后效对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 第18页 |
1.2.2.2 氮肥后效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第18页 |
1.2.2.3 氮肥后效对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3 灌溉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2.3.1 灌溉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9页 |
1.2.3.2 灌溉对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 第19页 |
1.2.3.3 灌溉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第19-20页 |
1.2.3.4 灌溉对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20-21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1-23页 |
2.2.1 夏玉米试验设计 | 第21-22页 |
2.2.2 冬小麦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3-26页 |
2.3.1 群体动态的测定 | 第23页 |
2.3.2 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测定 | 第23页 |
2.3.3 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23-24页 |
2.3.4 农田小生境指标 | 第24页 |
2.3.5 土壤水指标 | 第24页 |
2.3.6 叶片水指标 | 第24-25页 |
2.3.7 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测定 | 第25页 |
2.3.8 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 | 第25页 |
2.3.9 气象指标监测及数据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68页 |
3.1 夏玉米部分 | 第26-42页 |
3.1.1 光和特性 | 第26-29页 |
3.1.1.1 叶绿素含量指数 | 第26-27页 |
3.1.1.2 叶面积指数 | 第27-28页 |
3.1.1.3 光合速率 | 第28-29页 |
3.1.2 冠层光合有效辐射 | 第29-32页 |
3.1.2.1 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透射率和反射率 | 第29-31页 |
3.1.2.2 不同高度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 | 第31-32页 |
3.1.3 水信号 | 第32-36页 |
3.1.3.1 叶片水信号 | 第32-34页 |
3.1.3.1.1 叶片相对含水量 | 第32-33页 |
3.1.3.1.2 叶片水势 | 第33-34页 |
3.1.3.2 土壤水信号 | 第34-36页 |
3.1.3.2.1 土壤含水量 | 第34-35页 |
3.1.3.2.2 土壤贮水量 | 第35-36页 |
3.1.4 干物质积累量 | 第36-37页 |
3.1.5 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 | 第37-38页 |
3.1.6 产量构成 | 第38-40页 |
3.1.6.1 产量构成因素 | 第38-39页 |
3.1.6.2 产量构成相关指标的分析 | 第39-40页 |
3.1.7 不同指标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40-42页 |
3.1.7.1 前茬施氮量、光合指标、光能利用率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40-41页 |
3.1.7.2 前茬施氮量、水信号、水分利用率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41-42页 |
3.2 冬小麦部分 | 第42-68页 |
3.2.1 冬小麦群体发育动态 | 第42-43页 |
3.2.1.1 群体茎蘖数变化 | 第42页 |
3.2.1.2 群体叶面积变化 | 第42-43页 |
3.2.2 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 | 第43-46页 |
3.2.2.1 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透射率和反射率 | 第43-45页 |
3.2.2.2 不同高度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 | 第45-46页 |
3.2.3 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 | 第46-48页 |
3.2.3.1 叶绿素含量指数 | 第46-47页 |
3.2.3.2 光合速率 | 第47页 |
3.2.3.3 蒸腾速率 | 第47-48页 |
3.2.4 农田小生境 | 第48-52页 |
3.2.4.1 地上5和 50 cm空气温度 | 第48-49页 |
3.2.4.2 地上5和 50 cm空气相对湿度 | 第49-50页 |
3.2.4.3 生育期内 0、5、10、15 cm土壤温度变化 | 第50-52页 |
3.2.5 冬小麦土壤水信号 | 第52-58页 |
3.2.5.1 小麦不同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 | 第52-53页 |
3.2.5.2 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 | 第53-57页 |
3.2.5.2.1 地下 0-3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 | 第53-54页 |
3.2.5.2.2 地下 4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 | 第54-55页 |
3.2.5.2.3 地下 70-9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 | 第55-56页 |
3.2.5.2.4 地下 100-1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 | 第56-57页 |
3.2.5.3 土壤贮水量 | 第57-58页 |
3.2.6 冬小麦叶片水信号 | 第58-62页 |
3.2.6.1 叶片水势 | 第58-59页 |
3.2.6.2 叶片渗透势 | 第59-60页 |
3.2.6.3 叶片相对含水量 | 第60-61页 |
3.2.6.4 叶片脱落酸 | 第61-62页 |
3.2.7 产量构成 | 第62-65页 |
3.2.7.1 产量构成相关指标的分析 | 第62-63页 |
3.2.7.2 产量构成因素 | 第63页 |
3.2.7.3 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及分配 | 第63-65页 |
3.2.8 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 | 第65-66页 |
3.2.9 冬小麦相关分析 | 第66-68页 |
3.2.9.1 光信号与产量之间的的相关分析 | 第66页 |
3.2.9.2 水信号、水分利用率与产量之间的的相关分析 | 第66-67页 |
3.2.9.3 产量构成相关因素与产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67-68页 |
4 讨论 | 第68-75页 |
4.1 夏玉米部分 | 第68-71页 |
4.1.1 夏玉米光合特性 | 第68-69页 |
4.1.2 水分特征 | 第69-70页 |
4.1.3 光能利用率与水分利用率 | 第70页 |
4.1.4 产量与产量构成 | 第70-71页 |
4.2 冬小麦部分 | 第71-75页 |
4.2.1 群体发育动态 | 第71页 |
4.2.2 冠层光合有效辐射 | 第71-72页 |
4.2.3 光合生理指标 | 第72-73页 |
4.2.4 农田小生境指标 | 第73页 |
4.2.5 冬小麦水信号 | 第73-74页 |
4.2.6 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 | 第74-75页 |
5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