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3.1 系统分析法 | 第26页 |
1.3.2 文献研究法 | 第26-27页 |
1.3.3 比较研究法 | 第27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27-29页 |
第2章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 | 第29-45页 |
2.1 国家安全观相关概念解析 | 第29-38页 |
2.1.1 关于安全概念的一般性认识 | 第29-31页 |
2.1.2 国家安全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31-33页 |
2.1.3 国家安全观的界定与特征 | 第33-36页 |
2.1.4 国家安全实现方式的不同认识 | 第36-38页 |
2.2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 | 第38-45页 |
2.2.1 适应国家安全形势新变化 | 第38-40页 |
2.2.2 实现国家安全观念新发展 | 第40-42页 |
2.2.3 确立国家安全领导新机制 | 第42-45页 |
第3章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基础、历史经验与目标追求 | 第45-66页 |
3.1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的国家安全问题 | 第45-51页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安全思想 | 第45-47页 |
3.1.2 列宁捍卫无产阶级政权安全的主张与实践 | 第47-51页 |
3.2 新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发展演变 | 第51-60页 |
3.2.1 冷战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安全观 | 第51-53页 |
3.2.2 时代主题转换与国家安全观的调整 | 第53-56页 |
3.2.3 世纪之交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新发展 | 第56-59页 |
3.2.4 中国国家安全观演进的经验启示 | 第59-60页 |
3.3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目标追求 | 第60-66页 |
3.3.1 以发展和改革促进自身安全 | 第60-62页 |
3.3.2 推动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安全 | 第62-66页 |
第4章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原则要求、基本特征与重要意义 | 第66-85页 |
4.1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原则要求 | 第66-77页 |
4.1.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 第66-69页 |
4.1.2 以确保政治安全为根本前提 | 第69-71页 |
4.1.3 突出经济安全的基础地位 | 第71-73页 |
4.1.4 重视军事、文化和社会安全的保障作用 | 第73-77页 |
4.2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特征 | 第77-81页 |
4.2.1 坚持辩证思维方法 | 第78-79页 |
4.2.2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 第79-80页 |
4.2.3 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 第80-81页 |
4.3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意义 | 第81-85页 |
4.3.1 实现中国国家安全观念的重大变革 | 第82-83页 |
4.3.2 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83页 |
4.3.3 提高执政党治国理政的能力水平 | 第83-85页 |
第5章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 第85-99页 |
5.1 凝聚国家安全的实现力量 | 第85-87页 |
5.1.1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力量 | 第85-86页 |
5.1.2 人民群众是实现国家安全的依靠力量 | 第86-87页 |
5.2 完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工作体制 | 第87-91页 |
5.2.1 加强国家安全领导体制顶层设计 | 第87-89页 |
5.2.2 打造维护国家安全协同工作格局 | 第89-90页 |
5.2.3 建立完善国家安全决策咨询机制 | 第90-91页 |
5.3 健全国家总体安全保障体系 | 第91-99页 |
5.3.1 巩固国家安全物质保障基础 | 第91-92页 |
5.3.2 加强国家安全法治建设 | 第92-94页 |
5.3.3 提升全民国家安全意识 | 第94-96页 |
5.3.4 建设强大国防力量 | 第96-99页 |
第6章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现实运用 | 第99-120页 |
6.1 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安全 | 第99-103页 |
6.1.1 打击“三股势力”暴力恐怖活动 | 第99-100页 |
6.1.2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动两岸和平发展 | 第100-102页 |
6.1.3 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维护香港稳定 | 第102-103页 |
6.2 维护互联网和信息安全 | 第103-106页 |
6.2.1 主动占领网络和信息安全阵地 | 第103-104页 |
6.2.2 掌握建设网络强国的核心技术 | 第104-105页 |
6.2.3 加强国际合作维护网络主权 | 第105-106页 |
6.3 营造良好外部安全环境 | 第106-112页 |
6.3.1 推动地区发展与安全 | 第106-109页 |
6.3.2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 第109-112页 |
6.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112-120页 |
6.4.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 第113-114页 |
6.4.2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 第114-116页 |
6.4.3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 第116-120页 |
结束语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