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点视频编码率控算法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多视点视频编解码 | 第12-13页 |
1.2.2 视频编码码率控制 | 第13-14页 |
1.3 视频质量评价 | 第14-17页 |
1.3.1 主观质量评价 | 第14-16页 |
1.3.2 客观质量评价 | 第16-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架构 | 第17-20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论文组织架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多视点视频编码和码率控制 | 第20-43页 |
2.1 编码框架 | 第20-33页 |
2.1.1 基准视点编码 | 第23-27页 |
2.1.2 依赖视点编码 | 第27-30页 |
2.1.3 深度信息编码 | 第30-31页 |
2.1.4 视点合成算法 | 第31-33页 |
2.2 码率控制模型与算法 | 第33-39页 |
2.2.1 码率控制分类 | 第33-34页 |
2.2.2 码率控制原理 | 第34-39页 |
2.3 经典码率控制算法 | 第39-41页 |
2.3.1 VM8 | 第39-40页 |
2.3.2 H.264/AVC码率控制算法 | 第40-41页 |
2.3.3 H.265/HEVC码率控制算法 | 第41页 |
2.4 多视点码率控制的挑战 | 第41-42页 |
2.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AVS2-3D模糊码率控制 | 第43-64页 |
3.1 模糊控制系统 | 第43-47页 |
3.1.1 变量定义与模糊化 | 第44-45页 |
3.1.2 知识库 | 第45-46页 |
3.1.3 逻辑判断 | 第46页 |
3.1.4 解模糊化 | 第46-47页 |
3.2 多视点码率控制过程 | 第47-51页 |
3.2.1 虚拟缓冲区 | 第47-49页 |
3.2.2 量化参数调整 | 第49-50页 |
3.2.3 论域的确定 | 第50-51页 |
3.3 多视点模糊逻辑码率控制算法 | 第51页 |
3.3.1 3D档次 | 第51页 |
3.3.2 MV档次 | 第51页 |
3.4 测试与分析 | 第51-63页 |
3.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AVS2-3D时域率失真优化 | 第64-73页 |
4.1 多视点时域率失真优化模型 | 第64-65页 |
4.2 多视点时域失真传播模型 | 第65-70页 |
4.2.1 多视点时域传播链 | 第65-67页 |
4.2.2 信源失真时域传播 | 第67-69页 |
4.2.3 Lambda与QP值的抉择 | 第69-70页 |
4.3 多视点全局时域率失真优化算法 | 第70页 |
4.4 测试与分析 | 第70-72页 |
4.5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基于可变块大小的背景建模 | 第73-87页 |
5.1 基于块的分类方法 | 第73-77页 |
5.1.1 编码架构 | 第73页 |
5.1.2 残差梯度计算 | 第73-75页 |
5.1.3 可变块大小 | 第75-76页 |
5.1.4 块替换分类检测 | 第76-77页 |
5.2 边界检测替换选择 | 第77-78页 |
5.3 算法实现 | 第78-82页 |
5.3.1 背景建模算法 | 第78-80页 |
5.3.2 全局长参考算法 | 第80-81页 |
5.3.3 自适应训练集长度算法 | 第81-82页 |
5.4 测试与分析 | 第82-86页 |
5.5 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主要研究总结 | 第87-88页 |
6.2 后续研究方向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