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基于与城市协同的开放和封闭住区对比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2 论文研究目的第17页
    1.3 论文研究意义第17-18页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8-20页
    1.5 论文的内容、拟解决问题、预期效果第20-23页
        1.5.1 主要内容第20页
        1.5.2 拟解决问题第20-21页
        1.5.3 预期效果第21-23页
第二章 城市与住区的协同发展第23-38页
    2.1 我国城市与住区的问题和形成原因第23-25页
        2.1.1 稀路网造成的道路拥堵第23-24页
        2.1.2 住区公共设施共享性差第24-25页
        2.1.3 小结第25页
    2.2 封闭式住区第25-27页
        2.2.1 封闭式住区的定义第25页
        2.2.2 封闭式住区的产生和发展第25-26页
        2.2.3 封闭式住区的优缺点第26-27页
    2.3 开放式住区第27-28页
        2.3.1 开放式住区的定义第27页
        2.3.2 开放式住区的分类第27页
        2.3.3 开放式住区的优缺点第27-28页
        2.3.4 小结第28页
    2.4 研究问题的角度选取第28-29页
        2.4.1 城市与住区的交通协同第29页
        2.4.2 城市与住区的公共资源协同第29页
        2.4.3 城市与住区的使用协同第29页
    2.5 住区与城市协同发展的国内外经典案例第29-37页
        2.5.1 日本新城建设经验第29-33页
        2.5.2“万科模式”第33-37页
    2.6 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城市与住区交通协同第38-53页
    3.1 问题研究目的以及意义第38页
    3.2 路网形态第38-44页
        3.2.1 城市路网的种类第38-39页
        3.2.2 路网的形态对比第39-40页
        3.2.3 路网的可理解度对比第40-44页
    3.3“格网”上的住区与城市道路的融合第44-46页
        3.3.1 我国城市与住区道路形态特征第44页
        3.3.2 格网形路网的必要性第44-46页
    3.4 路网密度第46-52页
        3.4.1 不同道路网密度的影响第46-48页
        3.4.2 城市与住区协同的路网密度第48-52页
    3.5 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城市与住区公共资源协同第53-80页
    4.1 选取案例说明以及研究方法说明第53-54页
        4.1.1 空间句法下的住区研究说明第53-54页
        4.1.2 案例说明第54页
    4.2 住区调研概述第54-60页
        4.2.1 西园新村第54-55页
        4.2.2 南苑新村第55-56页
        4.2.3 铜陵新村第56-57页
        4.2.4 世纪阳光花园第57-58页
        4.2.5 合肥万振逍遥苑第58-59页
        4.2.6 绿地海顿公馆第59-60页
    4.3 开放式住区与封闭式住区的集成度对比第60-66页
        4.3.1 三种轴线模型的对比第61-64页
        4.3.2 封闭式住区和开放式住区的对比第64-66页
        4.3.3 小结第66页
    4.4 商业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内拓扑深度对比第66-79页
        4.4.1 西园新村第66-68页
        4.4.2 南苑新村第68-70页
        4.4.3 铜陵新村第70-71页
        4.4.4 世纪阳光花园第71-73页
        4.4.5 万振逍遥苑第73-75页
        4.4.6 绿地海顿公馆第75-76页
        4.4.7 街区层面住区商业设施拓扑深度对比第76-78页
        4.4.8 住区层面商业设施拓扑深度对比第78-79页
    4.5 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城市与住区使用协同第80-92页
    5.1 住区居民使用评价研究目的及意义第80页
    5.2 制定评价体系第80-81页
        5.2.1 研究对象选取第80-81页
        5.2.2 研究内容第81页
        5.2.3 研究方法第81页
    5.3 构建评价因子第81-83页
        5.3.1 预调研准备第81-82页
        5.3.2 因子词对的选取第82-83页
        5.3.3 问卷统计情况第83页
    5.4 住区评价比较第83-91页
        5.4.1 住区内空间环境质量对比第83-85页
        5.4.2 住区生活质量对比第85-87页
        5.4.3 住区空间使用便捷度对比第87-89页
        5.4.4 住区对外部的接纳程度对比第89-91页
        5.4.5 住区整体满意度对比第91页
    5.5 小结第91-92页
第六章 与城市协同的住区规划策略优化第92-98页
    6.1 住区形态优化第92-93页
        6.1.1 住区的形态与尺度第92页
        6.1.2 住宅的设计第92-93页
    6.2 城市与住区的协同发展第93-96页
        6.2.1 住区公共设施设置的多元化第93-95页
        6.2.2 公共交通体系引入城市住区空间第95-96页
        6.2.3 住区的开放以及空间限定第96页
    6.3 小结第96-98页
结语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1页
附录一 问卷调研表第101-10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102-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筑消解的逻辑与表达方式研究
下一篇:徽州传统民居形态下的特色民宿建筑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