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建筑消解的逻辑与表达方式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3页
    1.1 研究的基本观点第16-17页
        1.1.1 研究的源起第16页
        1.1.2 建筑消解与类型学第16-17页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7-18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8页
    1.3 文献综述第18-20页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第20-23页
        1.4.1 研究的内容第20-21页
        1.4.2 研究的方法第21-22页
        1.4.3 论文的框架第22-23页
第二章 建筑“消解”生成的哲学逻辑第23-28页
    2.1 “消解”——“递弱代偿”的哲学逻辑第23-26页
        2.1.1 建筑形式演进中的丰化与趋同第23-24页
        2.1.2 消解——“递弱代偿”的哲学逻辑第24-26页
        2.1.3 存在与表象的分离第26页
    2.2 消解——“二元对立统一”的哲学逻辑第26-28页
        2.2.1 建筑“消解”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统一第26-27页
        2.2.2 “消解”——破除二元对立第27-28页
第三章 建筑实体形态的消解第28-45页
    3.1 对感知觉回应的实体消解第28-29页
        3.1.1 物理形式与心理形式第28-29页
    3.2 实体消解的操作手法第29-43页
        3.2.1 弱化完整感——化整为零第29-37页
        3.2.2 弱化表现力——形式极简第37-39页
        3.2.3 弱化三维感——平面化第39-40页
        3.2.4 弱化重量感——轻盈感第40-42页
        3.2.5 弱化稳定感——动感第42-43页
    3.3 对环境回应的建筑实体消解第43-45页
第四章 建筑界面的消解第45-59页
    4.1 弱化界面实体第45-52页
        4.1.1 透明界面第45-47页
        4.1.2 半透明界面第47-50页
        4.1.3 粒子化界面第50-52页
    4.2 层化界面第52-55页
    4.3 空间复合界面第55-56页
    4.4 界面反射第56-57页
    4.5 界面连续第57-58页
    4.6 界面与场所关联互动第58-59页
第五章 对空间场所回应的建筑消解第59-74页
    5.1 空间限定弱化——视觉空间延伸第59-63页
        5.1.1 空间释放——空间效果的透明性第59-61页
        5.1.2 室内外空间异化第61-62页
        5.1.3 结构的不可见性第62-63页
    5.2 空间联系复杂——行为空间拓展第63-64页
        5.2.1 共时性和历时性第63页
        5.2.2 功能退让行为第63-64页
    5.3 空间秩序的消解第64-67页
        5.3.1 关系性“小秩序”第65页
        5.3.2 去中心化第65-67页
    5.4 对场所回应的建筑消解第67-74页
        5.4.1 释放底部空间——架空第67-70页
        5.4.2 延伸顶部空间——“地景”建筑第70-74页
第六章 对人的“感知觉”回应的建筑消解第74-81页
    6.1 哲学角度的知觉体验第74-75页
    6.2 对外在感应回应的消解第75-79页
        6.2.1 感应阶段的材料质感和空间尺度感第75-77页
        6.2.2 心理学有关的视觉动力第77-78页
        6.2.3 师法自然——建筑与环境的虚实互动第78-79页
    6.3 对内在知觉回应的消解第79-81页
        6.3.1 尊重城市文脉,维护归属和认同感第79页
        6.3.2 记忆的图景第79-81页
第七章 总结第81-86页
    7.1 研究与设计第81-82页
    7.2 建筑案例中的消解策略综合分析第82-83页
    7.3 文章总结第83-85页
    7.4 写在最后的话——学习建筑的精神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视觉行为的体验式商业街区空间分析研究--以成都太古里为例
下一篇:基于与城市协同的开放和封闭住区对比研究--以合肥市为例